
怀念季羡林先生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消息传来,悲痛立刻涌上心头。我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打开书柜在一排排的书中寻找季先生的著作。《季羡林谈人生》、《我的人生感悟》、《病榻杂记》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小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消息传来,悲痛立刻涌上心头。我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打开书柜在一排排的书中寻找季先生的著作。《季羡林谈人生》、《我的人生感悟》、《病榻杂记》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小心翼翼地放在写字桌上,端详着季羡林先生年轻时的英俊,年老时的慈祥……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喜欢上了季先生的著作,也搞不准什么时间崇拜起这位国学大师。他的很多思想和语录不但对我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我的做人做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部讲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每每拜读季先生的这段话,便会想起巴金先生在他《随想录》总序中的一段挚言:“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
我把季羡林先生、巴金先生并列来谈,是因为他们在我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都是伟大的人物,都是我一生的导师。而他们最让我崇拜的品格之一即是讲真话。
“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以论,季羡林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大师的辞世,是国家之巨损。
季羡林先生学术上学贯东西文化,人格上淡泊名利、坦荡似水,情谊上极重感情、绝对忠诚。
他的语言朴实无华,给人启迪。“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从季羡林先生的言谈中,可见他博大的胸怀,可见他心地的善良,可见他平和的心态……
有人评论说: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人活着为了什么?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快乐的人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因此,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幸福的生活,快乐的人生”。
季羡林先生苦口婆心地告诫人们,“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生命中太多变数,不是每一样渴望的东西都要永恒,这是生存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在现实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季羡林先生95岁高龄时依然笔耕不辍,以一颗赤诚之心,向人们倾诉他的思想、真知、情感……他在病榻上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奋斗自强的人生足迹;他在病榻上怀念自己父母、老师和亲友;他在病榻上更多的是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人生观、生死观和人生感悟。病榻上的90多篇文章中洋溢着他在新时代、新生活中老当益壮、辛勤耕耘的豪迈之情。并将这丰富的激情借助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细心的观察和生动的事例自然流畅地抒发出来。由此对季羡林的大师凤范更加敬佩,对季羡林的大师品格更加爱戴,对季羡林的大师治学成就更加仰视。
大师已去,思想永存。
我们要学习大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实实在在的朴素情怀,一丝不苟的信仰与忠诚。以大师为榜样,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