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湖北大鼓”

我知道的“湖北大鼓”

红彤彤散文2025-10-17 19:38:24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农村,请瞎子来“打鼓说书”就是文化“盛筵”。“打鼓说书”就是表演“湖北大鼓”,傍晚点上一明晃得刺眼的电灯,禾场上立马挤满了前来“听书”的乡亲。因为有瞎艺人“打鼓说书”,湾子里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农村,请瞎子来“打鼓说书”就是文化“盛筵”。
“打鼓说书”就是表演“湖北大鼓”,傍晚点上一明晃得刺眼的电灯,禾场上立马挤满了前来“听书”的乡亲。因为有瞎艺人“打鼓说书”,湾子里的人家都会把晚饭做早一些做好一些,添加一个丝瓜鸡蛋汤,甚至煎一碗豆腐……在欢笑声中,大家等待好戏开场。
“打鼓说书”的瞎艺人,被湾子里的乡亲叫做“先生”,先生吃的一般是乡下人过节才能吃到的肉丝鸡蛋面,管够。吃完后,休息一小时,做好了各种准备后,再闪亮登场。明晃得刺眼的电灯是为了让乡下人看清“先生”的模样,“打鼓说书”说得好的“先生”是大受看客欢迎的,除了伙食不错之外,还会有一些生产队赏赐的余钱,日常用度很是宽裕。如果雨天,“打鼓说书”则改在室内进行,看客特多,每次可以把大堂屋挤得水泄不通。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一大湾子,是大冶的“贵人村”——朱家山头。那时,供人们打发消闲时间的家用电器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可以看到的电影无非《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所以,听瞎艺人的“打鼓说书”似乎更有味道。一直,我很惊异瞎艺人的超凡的记忆能力和精湛的表演能力,两个鼓槌就那么一敲,他就来了“精气神”。我记得小时候听过“水浒”、“三国”、“狄青传”、“薛仁贵”等,瞎艺人对英雄人物的演绎,比后来的读书滋味更有趣,比现在的电视剧更有趣,能激活人的想象力,至今让记忆鲜活如新……
因为喜欢,我小的时候也模仿过瞎艺人的“打鼓说书”,但“看花容易绣花难”,别看曲调简单,但真正要学会说“古书”,的确挺难……我小的时候,曾经问过三舅舅:”我为什么就说不了‘古书’?”三舅舅笑着告诉我,瞎艺人心静,而且专注,下过很多功夫,才练成这本领,这就是手艺。手艺不下苦心去练,是学不会的。
后来,我听过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张明智的很多新段子:《亲生的儿子闹洞房》、《苦笑不得》……尽管他唱功的确不错,但总感觉他的表演段子与我小时候听的“打鼓说书”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湖北大鼓”,像在大冶乡下长大的中年人一般都会哼唱那么一点,我的一个同事还可以唱得像模像样,问之,他笑说是来自儿时在乡下受听“打鼓说书”的熏陶“拣”来的小玩意,可惜现在“湖北大鼓”的观众或者听众越来越少了,喧嚣的流行音乐已经成了有着浮躁心态人群的“新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