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茨山,探访中原文明的源头
2008年,深居中原腹地的禹州具茨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让人自豪和骄傲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夏禹文化携着远古的气息,从洪荒的山峦、杂草丛、废弃遗址;从来自北京及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高等学府、
2008年,深居中原腹地的禹州具茨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让人自豪和骄傲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夏禹文化携着远古的气息,从洪荒的山峦、杂草丛、废弃遗址;从来自北京及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的考古文献、研究报告里灵动了起来。2008年10月26日,中国禹州大禹文化论坛开幕。这是一次高规格的文化盛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向禹州市人民政府隆重颁发了“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牌匾。这意味着禹州“华夏第一都”的地位不容置疑,禹州在大禹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正如夏挽群先生在授牌仪式上所讲:“在禹州丰厚的文化遗存中,大禹文化是最古远、最具根源性、最具有普世价值和文化张力和号召力的文化符号。”10月27日,在市委副书记李英杰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运玺的提议下,包括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内的20多人驱车到了具茨山。我们这次邀请的专家对象,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天文、地理、考古、文字、水利、民俗、史学、旅游等,如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豫秦、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周昆叔、国家水利部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教授徐海亮、国家发改委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大有、郑州大学历史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王蕴智及考古专家蔡全法、张维华等共计22人。当他们踏上禹州这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每个人都变得那么兴奋和激动。专家是理智和低调的,他们的兴奋点在于确实让他们看到或触摸到了研究领域最感兴趣的实物证据和新的发现。在具有5000年文化史的古城禹州,他们触摸到了,新的发现让他们眼前为之一亮。
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号称“华夏第一都”。禹州历史上不仅涌现出了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吴道子、褚遂良、马文升等历史知名人物,而且与5000年文化史同步,禹州市还留下了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有标示禹州“华夏第一都”悠久历史的瓦店遗址、古钧台、禹王锁蛟井、禹王庙和代表瓷都历史的扒村遗址、钧官窑遗址和神后唐宋窑遗址,馆藏文物一万余件,珍贵文物近两千件。位于禹州西北部30公里处的具茨山神秘符号。1981年就参与瓦店遗址第一次开发的中国科学院周昆叔教授、北京大学宋豫秦教授和考古专家蔡全法先生都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瓦店遗址的发掘和勘探做出了最具价值的评判。该古城遗址为夏代早期奴隶制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探索研究豫东、豫西及颍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以及该时期文化类型的区域系类型的课题提供了一批新颍、难得的资料。瓦店古城遗址的发现为禹州“华夏第一都”的历史定位提供相对有力的结论。
夏挽群先生指出,禹州市的大禹文化是流传极广的中国大禹文化的一个现实凭证,是延续中国大禹文化的一个主要基点,是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之一。夏先生指出:“大禹是一段历史,大禹是一种文化,大禹是一种精神”。禹州市从事多年夏禹文化研究的郭水林先生用翔实的资料对“禹州古时属夏地、大禹封国于禹州、夏朝立都于禹州、大禹在禹州的遗迹”等得出结论:禹州是夏禹的根本,是夏代圣地!是夏三王圣地!周昆叔教授断言:“大禹是历史人物而不是神话传说人物,弘扬大禹文化不是一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王大有先生认为:“研究大禹应该把大禹放在文明时代。”徐海亮教授希望禹州“成为大禹文化的研究中心,保护中心、宣传中心,让大禹精神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发挥其强大的张力和号召力,让人们永远在这里接受中华文明的精神洗礼”。
在夏启开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都阳翟之前,从盘古开天地算起,至“三皇五帝”最后一位帝王大禹,中国的上古历史罩着神秘的面纱,充满着神奇的力量,渲染成五彩斑斓的神话故事。
10月27日专家们的实地考察,使大禹走下了神坛,并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而引发这场文化地震的,是位于禹州市西北部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这些神秘符号被专家们称为“中原地区唯一的岩画”。从这些散落在山间、分布于石头上的刻画符号,被证实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这是研究大禹文化的根源,折射的是“三皇五帝”的历史。专家们说,解读这些天书的含义要比发现大禹治水的含义还要重要。
具茨山山的罕见岩画破解了中国神话。“太震撼了!我一直处于激动和兴奋之中,照相机的电池和内存全用完了。”禹州具茨山岩石上发现的三千处刻画符号,成了众多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专家学者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自己涉猎的学科领域对具茨山神秘符号进行研究探索,他们从天文、地理、科技、考古、水利等多种学科进行探究,专家们的不同观点碰撞出了思想火化,折射出中华文明渊远流长的历史性光芒。在大禹活动中心区域具茨山上发现的这批史前石刻地图、河道图谱、石雕水利模型是否印证了《史记》和《尚书》中有关大禹治水相关记载呢?具茨山老山坪上遗存的上千间房基遗址、内外城墙、天文仪器、星象图谱、刻画符号、石窑、陶片,还有灵石崇拜及生殖崇拜等,以及当地留存多年延续不断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结合新郑开展的黄帝祭祖,我们据此可以大胆推测,具茨山就是黄帝或大禹时代建造的都城。
专家们兴奋了!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大有先生是著名的图腾文化学者、文化人类学者、历史学家、天人合一全息生命学者。这次考察,他主动担当了具茨山神秘符号的“讲解员”。他说,具茨山神秘符号代表的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和最早的星象记录。经过研究,他发现并证实这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皇历代天文观测证据,并用符号代表文字记录了下来。《黄帝内经》里提到的三角形排列的九颗星的北斗星造型在具茨山被发现,这个在濮阳的墓葬考古中发现的北斗星形状图在具茨山上再一次被印证,而这种天文现象据记载只有在6500-13000年间才出现过。另外,一块石头上刻画的两个女性裸体图被王大有考证为两棵扶桑树,这种至今在南美洲还存活着的树,在6000年前的中原地区曾经出现过。水利部专家徐海亮更加关注的是石刻上的水利模型。他说,从四处典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恩雅的音乐
下一篇:世界上最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