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石岩游记
孔子曾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自是把孔老先生的话当做至理名言,把自己放逐与山水之间,乐此不疲。外面的山水走过不少,回过头来才发现,对家乡的山水却是那样的疏远生分。于是选择一风和日丽之
孔子曾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向以读书人自居,自是把孔老先生的话当做至理名言,把自己放逐与山水之间,乐此不疲。外面的山水走过不少,回过头来才发现,对家乡的山水却是那样的疏远生分。于是选择一风和日丽之日,邀三五好友驱车至六石岩,和家乡的山水来一次“亲密接触”。路随山势。当车子随着山路爬到了坡顶时,路却戛然而止了。正当我们怀疑是否走错时,眼前突然一亮,豁然开朗。原来路于坡顶来了一个几近九十度的大转弯,几乎垂直而下将近百米,直到坡底,才平缓地向远方伸去。坡底是一大块平地,整个地形宛如一个巨大的布袋,袋里一座座山峰相互竞赛似的蜂拥而起,巍峨挺立,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其中一峰正处于袋口,巍巍然如将倾倒堵住袋口。整座山乃由一石拔地而成,向阳处草木葱茏,一片生机;背阴处则光滑如刀削,寸草皆无。裸露的岩体通体赫红,好像刚喝了酒颇有几分醉意的壮实小伙,雄壮强健中又有几分羞涩。一朋友说那便是“关公石”,倒有几分道理,实为鬼斧天工。遐想登临其上,俯瞰大地,当有笑傲江湖、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
坡底有一溪流,成L状和路并排蜿蜒而去,把“布袋”一分为二。溪水清可见底,成群的鱼儿在互相追逐嬉戏,时不时地跃出水面,放肆地张扬他们生命的自由和激情,让人顿感精神抖擞,倍感清新,一路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溪流两岸翠竹丛丛,连绵不断。偶尔还能看到几处白墙红瓦掩映其中,让人觉得一切都变得那样的虚幻,仿佛只是看到哪一个丹青妙手画的一幅极富意境的山水画,而不是人间真的去处。然而一切又是那么强烈的真实,只能艳羡此地的山民,人生得以如此家居,也算足矣,一生无憾!尘世的喧嚣浮躁,又哪里再能寻得半点痕迹?方才领悟到那么多的先贤圣哲之所以选择到山林隐居的原因了,自得其乐,其乐无穷啊!
溪上有一桥,为单拱石桥。虽无“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险要,却也不可或缺,要真的零距离亲近六石,非过此桥不可。桥不长,但历尽沧桑。引得一朋友不禁卖弄学问:明代大学士祝珽璇在饱览此山桥风光后,诗兴大发,一挥而就写下了《六十岩桥》五律一首:一生忘就了,只是此山桥。两边俱碍日,一峡不容挠。素鲔游清冥,哀猴上碧霄。终当来此地,结尾傍鱼樵。看着眼前的美景,听着古人的好诗,想着渔樵耕读相伴,虎啸猿啼相随,当是神游太虚,想入非非。遗憾的是现在没有了虎啸猿啼,却也有鸡鸣犬吠相应,羊咩牛哞相和,倒也算是另有风情。
过桥约五六十米处,可见一峭壁,齐整整的一块如砂纸打磨过,上刻“六石仙岩”四字,为清代铅山知县祝裕仲(十都人)所写。字不大,却也铁画银钩,笔笔遒劲,划划精到,透露着仙风道骨,与眼前景物相得益彰,相映成趣,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缘溪而行,忘路之远近,忽闻淙淙之声,如鸣佩环。几经曲折,便可见一道白银从天而降,急切奔上前去,原是一线山泉从悬岩跌落而下。水流极细,迸溅在悬崖上便开出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水晶花。水雾随风飘荡,拂在脸上凉丝丝的如沐春风,沁人心脾。崖下有一小潭,清波微荡,憨态可鞠,堪与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相媲美。忍不住掬一捧入口,清甜酣洌,直透心肺,任何矿泉水都相形逊色了。朋友们索性把原先带的矿泉水倒了个一干二净,满满地装上了一瓶有点甜的“山泉水”。
沿着潭边小道而上,便是有着“六石之首”之称的竹山石。要上此山,得需一身胆气。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梯更确切。六石山下的先人用智慧和汗水于山沿凿出的一级级石蹬,仅可容脚,边上更谈不上栏杆扶手什么的。从下往上看去,就像是一条缎带缠绕着山体。一边是山花摇曳的坚实山壁,一边是万丈悬空的山谷,其险绝不在“自古一条道”的华山之下。众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惊呼“竹山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几个女同胞们更是胆战心惊,不管我们几个大老爷们轮番上阵,怎么相劝,就是不肯挪脚,只有望山兴叹,乖乖地在山地下等我们的份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山顶,唯一的感叹便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六石风光尽收眼底,奇峰耸立,各具姿态。或像利剑一样直插云霄,“欲与天公试比高”;或如擎天一柱,力挽狂澜;或酷似千年灵猴,古灵精怪惟妙惟肖;或如铼钻,不把地面钻穿誓不罢休……鬼斧神工,无不透露着大自然造化的神奇。“看”,随着一个朋友的惊呼,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对面的峭壁望去,竟有一只山羊在那宛似龙游足迹的峭壁上行走,着实让人替它捏了一把冷汗。
看烟雾漂渺、峰壑凝云,农家炊烟袅袅;听溪水潺潺、鸟鸣虫叫,山上松涛阵阵;品山泉甜润,空气香醇芬芳;感“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意境,我们都沉醉了,一友不禁发出“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赞叹,实不为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坐在山顶的空地,看云卷云舒,听朋友娓娓道来的神奇传说:相传远古有一神仙,想再造一“南海”胜境。经过长时到各地的考察,发现此地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绝妙之地。于是,她用仙术把六块大石头变成六头大猪,从福建浦城赶来,想把广丰七都边山垅隘口作拦河坝。当猪进入十都境内,被山神察觉。为拯救罗城的千万生灵,山神佯装鸡鸣报晓。神仙误为天亮,弃猪而走,打算第二日午夜再来。山神使出浑身解数化猪为石,而神仙离去时插在猪背上的竹鞭便在山顶化为一片竹林,也就有了六石上唯一长有竹子的这块竹山石。
朋友的讲述绘声绘色,不禁让人心旌动荡,浮想连翩。对着山风,我高声而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欧阳修是无此眼福了,而明朝的江西信州知府金铣就幸运多了。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欣赏着这里的奇峰怪石,翠竹繁花,倾听着山风霍霍、百鸟争鸣,金知府顿时诗情萌发、灵感涌动,一幅千古绝对也就脱口而出:“出双山,望六石,六石磊磊”(双山、六石具为地名)。据说至今无人能对,为六石添上了绚丽的一笔。而随着天之将黑,我们也不得不恋恋不舍而去。
六石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但遗憾的是长年来“待在深闺无人识”。近几日听一六石老乡说政府将要在这里进行开发,心里不禁激动万分。作为罗城人,我为自己的家乡有六石这样的美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为六石能走出广丰,为更多的朋友在生活的奔波和忙碌之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神农架大九湖游记(一)
下一篇:走进青海,走进曲麻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