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难读,难读红楼
《红楼梦》这一伟大著作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史无前列的夺目光彩和美妙绝伦的丰姿神韵曾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痴迷,我也是其中之一。《红楼梦》的魅力与光彩无须多言,我想说的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点经历和
《红楼梦》这一伟大著作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史无前列的夺目光彩和美妙绝伦的丰姿神韵曾令无数人为之倾倒痴迷,我也是其中之一。《红楼梦》的魅力与光彩无须多言,我想说的是自己读《红楼梦》的一点经历和感悟。《红楼梦》是一本非常难读懂的书,但又是一本美伦美幻,藏有无尽珍宝的奇书。其难解与难懂,世人公认,原因何在?结合多年来自己读“红”悟“红”的经历,姑呈鄙见如下,以期有心读“红”悟“红”的朋友少走弯路,或可做识岐之路标。
《红楼梦》难读的原因之一是这本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红楼梦》首先是一本残书。完整的《红楼梦》恐怕只有作者和当时的少数人读过,现今市场上流行的《红楼梦》是高鹗续后四十回的一百二十回的版本。续作和雪芹的原著有冲突之处,也有窜改的残痕,即使前八十回也有被删改的可能。因为《红楼梦》在刚问世的时候是通过手抄的方式流传的,传抄的人不仅有可能抄错,而且保有抄本的文人们因自己的喜好和见解不同,喜欢在原文上做一些自以为是的改动,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样一来,目今流行本的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已是面目全非,不是雪芹原著的模样了;而读《红楼梦》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追踪摄迹雪芹的原意原貌,去感受、解读雪芹原著中的妙笔文心和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拾得《红楼梦》里的艺术珍宝,解得其中味。现今的读者光读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读不通的,我们必须有相关的参考书才能破解《红楼梦》的“红楼”密码。否则,就是抱着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读千万遍也枉然,难解其中味,只能站在“红楼”外望“红”兴叹了。可惜的是这些相关的参考书目前市场上很少见,有的根本就没有,比如《脂砚斋重批石头记》,而《脂砚斋重批石头记》是解读《红楼梦》最有效和必备的解密工具,如不读此书,恐终生和《红楼梦》无缘。
大家都认定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是最好的,出版商因为利益的原因也只愿意出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于是,其他版本的我们很难看到。年轻的读者若想解密《红楼梦》,打开《红楼梦》的百宝箱,就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了。读《红楼梦》必须有多个版本的以及相关书籍相互参读才能破解“红楼”密码,读之方有趣味,否则如同嚼蜡,不读也罢。
再就是雪芹的生花妙笔的“狡猾。要解《红楼梦》的味,不可死心眼,读死书,被那只“狡猾”的妙笔骗了双眼。相关的参考书若是“证”,则我们更需有“悟”的能力(周汝昌此言甚切)。读《红楼梦》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方是捷径,但又要动自己的脑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方是会读。如果光是抱着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死读的话,解不了其中的味,还不如不读,干脆挺尸的好,或许还能做个好梦。
另外,读《红楼梦》要求读者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红楼梦》是一本古书,比如说,此书古本原无标点符号,我们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至于说加得对不对,我认为有许多的地方还有待商榷。这样一来对原著造成的误解、误读实在难免,争论也难免。读者要理解书中的世界,必须要对当时的文化、社会、政治背景有所了解,要把自己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读,这样才能理解书中的人物和雪芹笔下的精神世界。读者对古诗词也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红楼梦》中的诗词写得极好,造诣也极高,有的是绝唱,这不仅是《红楼梦》的写作特点,也是其审美的价值和魅力之一。例如对黛玉的精神世界的解读,若离开了她的诗就很难窥见她的内心世界。《红楼梦》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欣赏它的人要有相宜的艺术眼光,这件艺术品越是美妙,对欣赏者的艺术修养要求就越高。故千百人读《红楼梦》有千百种眼光,也就有千百种所得和见解。《红楼梦》犹如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看读者的能力大小而决定所得的多寡。
最后,就是读者要有一颗丹心,一寸柔肠,一双巨眼。非赤诚的性情中人解不了《红楼梦》,读了,可笑。如没有一双沧桑巨眼,也看不穿雪芹的“狡猾”,解不了“其中味”,这也是年轻的读者读不懂《红楼梦》而不愿读之的原因吧。我十年前也是这样,读《红楼梦》的趣味绝不会象现在这样的浓,因为生活的阅历不够,对《红楼梦》及其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是肤浅的。从这点上说,《红楼梦》是我们永恒的认识对象。
说了“红楼”难读,我还想说说难读“红楼”。《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下有点日遭冷落的味道,至少没有放出它该有的光芒和异彩。我们一方面是物欲的膨胀,另一方面是精神的虚空和失落。尽管目前《红楼梦》被重搬上荧屏,红学也成为“显学”,但国人对《红楼梦》的认识、理解还是停留在老调上,许多人对《红楼梦》还是“红盲”。这不能不说是件可笑的憾事。如今的年轻一代,自八零版的算起,几人读过《红楼梦》?老一代的因为历史原因受的教育不多,没读过《红楼梦》,不知道《红楼梦》也就罢了,然而如今的知识青年及教授多如牛毛,读过《红楼梦》的有多少?读过又能稍解其中味的有几人?我的意思也不是说没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是知识青年,就不配当教授,但《红楼梦》乃四大名著之首,作为一点中国文化上的常识,他们也未必了解一二,这就说不过去了,简直是可笑。据我本人的经验,我所在的学校有几十位教师,读过《红楼梦》的除了教语文的老师中的个别外,其余的只听说过有这么一本书,至于解味,那就谈不上了。学生嘛,语文课上有,整本读过的没有吧。但只要你一提起《红楼梦》,他们个个是理论家,这个喜欢宝钗,那个喜欢黛玉,这个讨厌凤姐,那个羡慕宝玉。可你要问他为什么,喜欢什么,他们就莫名。大多的“红盲”都是如此,无知且顽固是他们的通病。
如今的大多数国人对《红楼梦》的理解还是停留在1987年拍摄的大陆版的电视剧上,这部电视剧据说是目前拍得最好的,而这部电视剧给观众心里留下的也就是那哭哭啼啼的影子,和一群围绕贾宝玉争风吃醋的女人。《红楼梦》成了美女的集聚地,拍《红楼梦》成了选美大赛,能哼几句“枉凝眉”的就很不错。其实《红楼梦》的真味可感可悟却难言。就那几句“枉凝眉”也遭到了导演的大大的误会(关于此点迷惑,待后文再交代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留恋初中生涯
下一篇:月亮山,走一趟心灵之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