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事寥寥

琐事寥寥

燥莽散文2025-10-17 18:17:12
烦躁的情绪……脑袋涨得厉害,血脉搏动的声音在耳边依然清晰可见。夜已深,四周寂静一片,唯有几只和我一样在这种夜晚睡不着觉的飞虫,不停地在围着窗外的路灯打转。老旧的路灯长年地伫在那里,照亮着这片漆黑的夜空
烦躁的情绪……
脑袋涨得厉害,血脉搏动的声音在耳边依然清晰可见。
夜已深,四周寂静一片,唯有几只和我一样在这种夜晚睡不着觉的飞虫,不停地在围着窗外的路灯打转。老旧的路灯长年地伫在那里,照亮着这片漆黑的夜空,它不厌其烦得亮着,释放着它的余晖。总有那么几束光,会偷偷地映入了我的窗帘,陪我度过无数难眠的孤夜。时而,能够听到村里保卫队绕着村子巡逻时敲击的打更声。当、当、当……在这样的夜晚,金属的打击声来得异常的响亮,远处、近处的一切事物都被这声音所怔住了。锣声响动着,余音绕着整个村子不停地回荡,敲醒了那些熟睡的人们,也敲打着我这颗烦躁的心。
古诗有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大概就是这一类吧。
恍然如同昨日。掐指一算,自己的年岁已长,犹如树的年轮一般又加了一圈。树干愈发的粗壮,岁月刻下的印记也就愈发的明显。积攒在脑海中的记忆多了,心中堆积的心事也就多了,岁月的沧桑感自然也变得明朗起来。歌中不就是这么唱的嘛:小小少年,很多烦恼,眼往四周阳光照……当然,我已经超出了“少年”这个定义了。
二十出头的我,对“过年”的心情,和小时候相比也就截然不同了。年,就像怪兽;不,它就是怪兽,在我的心中作怪着,一年又一年地告诫着我。
作为学生的我,回家,是在学校时唯一的期盼。不管是在生病时,还是在什么特殊的节日,想家是理所当然的事。而过年回家,也是长久以来不变的等待。可每每一回家,这味儿也就变了,变得没那么强烈,甚至完全变味。今年的春节,特别流行王宝强的那首《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他唱出的是那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心声。然而,像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概现在还是没法深切体会那种心情的吧。
过年的生活,总逃离不了这样的模式。年前,家里要准备祭祀,正如鲁迅的作品《祝福》中所写的一样,繁杂的礼节样样都得进行,这些传统的风俗到我父母的这一代依然完好地保留着,然而到了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就难免会被淡化了的吧。当然,这样的节日对于父母来讲,只能用“忙碌”两个字来形容。而我,幸免于难。年三十,鞭炮遍地开花,鞭炮声震慑着整个大地。等十二点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预示着新年的到来。2008——新的一年,也是不平常的一年。
过年走亲戚,是历年春节固定不变的行程。家里亲戚多得很,像是真的能从大年初一一直做到十五一样。一家一家的走,一顿一顿的吃。幸好,走亲戚还不至于那么夸张,到了初八的那天,总算是完成了我艰巨的任务。从小,就厌倦了这种过年的传统模式,可假使整个正月都只是呆在家里,又似乎自己也会按耐不住的吧。与其无聊度日,不如乖乖地遵循绍兴人过春节的传统方式:一家又一家,吃饭、闲聊、消遣……
跟去年刚生小孩的两个表姐在一起时,谈的是她们的孩子,还有什么牌子的奶粉或尿不湿。跟今年刚要毕业的堂姐在一起时,说的是她的工作,学的专业不想做,想做的工作,可专业又不对口,恐怕也做不了。跟当了十几年初中英语教师的表姐在一起时,聊的是我的学业;她让我好好读书,深有体会地说着当“老师”的各种好处,灌输着她所知道的一切对我来讲有利的思想。
还有,上初中的弟弟,成绩差得让爸妈犯难,用句土话讲:没有书心,读不好书。而我自己未来的前途,也只能由我自己来决定。是继续深造,还是毕业后就马上工作?不管是为了什么,父母的压力也该由我来承担一部分了。工作,对此时的我来说,是否是个明智的选择?……想了很多,可还是没能找到属于我的答案。
年,就在这样的不平夜中悄悄地溜走。在这样的夜晚,悄然无声地从我的床前走过,从我的发间掠过,从我的指尖流过,抚摸着我的青春。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过了十五的元宵——返校后,一切又恢复以往。
匆匆的岁月,在父母的额头又留下了一道道崭新的皱纹,而在我的脸上,也绘上了几笔淡淡的忧愁。而我,则也顺其自然地将“多愁善感”一词用在了自己的身上。
大概,“成长”就是这样的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