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此本朕家事

读史随笔:此本朕家事

光圈杂文2026-03-19 22:02:40
“此本朕家事”是明燕王朱棣(永乐帝)说的。他在叔夺侄位后,侄子允文的一班旧臣,如德高望重的大儒方孝孺等死活不从。朱棣不耐烦了,就来了这么一句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意思是:这TM是老子的家务事,干卿鸟事?一
“此本朕家事”是明燕王朱棣(永乐帝)说的。他在叔夺侄位后,侄子允文的一班旧臣,如德高望重的大儒方孝孺等死活不从。朱棣不耐烦了,就来了这么一句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意思是:这TM是老子的家务事,干卿鸟事?一般而言,叔侄之间确实是家事,但涉及统治天下苍生的最高权利,仍轻飘飘地以“家事”论之,这足显中国统治者的专横心态了。
中国的皇帝又被称为“天子”——上帝之子。这种说法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权利来自于上天,二是权利由血缘而承袭。像无赖出身的刘邦,刚一成事,就要弄个其母“梦与神遇,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史记》)的神话。其后代又拐弯抹角地考证,尧之后代中有一个叫刘累的,于是就硬拜人家作祖宗,捎带着与尧,甚至黄帝也联了宗。
至高的权利既然来自于上天,并因血统而得以承袭,它与治下的民众就没什么关系了,更不要说广泛的民意基础了。虽然时不时也会哼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滥调,其实都是表面文章,骨子里根本不尿那一壶。君即国,国即君,天下事无不是“朕家事”,关百姓什么屁事?
鲁迅先生有篇好玩的杂文,名字叫《现代史》——说是一块空地上,有人在变戏法,变来变去,末了就是要钱。过了些时候,又来了一帮,还是这一套——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呆头呆脑地看。文末,鲁迅先生才幽默地点了句: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的朝代更替也“总是这一套”——
民不聊生之时,总会出几个乱世枭雄,打着“均贫富”、“轻徭役”、“除暴政”等顺乎民心的旗号,鼓动民众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已腐朽不堪的前政权。但是,待自己坐上龙位,正义的旗号、诱人的承诺就都成了敲门砖,被飞快地扔到脑后,连同当年那帮呆头呆脑支持他们的百姓。自此,由“首领”而“天子”,由“革命”而“执政”,国君一体,君国一家,天下事全成了“朕家事”。
但“公事”毕竟不是“家事”,它们是跑在两叉道上的车。时间一长,“朕家事”与天下事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达到实在无法调和之时,天下就会再次面临民不聊生的局面,于是又一场暴力革命就又上演了。以顺乎民心的正义旗号上台,以皆“本朕家事”的专制手段统治,以暴力流血的革命收场,然后迎来一位新的“天子”——“城头变幻大王旗”,专制导致流血,流血又产生新的专制。唐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有言:“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循环呢?明末的王船山曾看出端倪,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可惜不讨统治者的喜欢,无人理睬。公权力的私有化是专制统治的基础,也是统治者的坟墓——明燕王朱棣(永乐帝)在轻飘飘地说出“此本朕家事”时,是不会想到他的子孙崇祯皇帝会在疯狂砍杀自己的爱女嫔妃后,仓皇跑至煤山,找颗歪脖子树把自己吊死的。
末了扯几句闲话,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消息,山东省组织部门为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拟将优秀村书记转为公务员。“书记”者,党内职务也,若无行政兼职,就这样直白地由“党务”而“公务”,情理难通。任一家专制天下事,是为荒谬;由某特定人群独揽公权利,也似不妥。“家务”、“党务”、“公务”,还是应该分分清楚才好,“此本朕家事”的心态万万要不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