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之潮起朝落
“修齐治平”的思想并非历来所有,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拥有。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对其进行简单的释义。“修身”即提高自己的德行,“齐家”指帮助士大夫打理采邑(领地),“治国”指帮助诸侯王治理国家,“平天
“修齐治平”的思想并非历来所有,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拥有。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对其进行简单的释义。“修身”即提高自己的德行,“齐家”指帮助士大夫打理采邑(领地),“治国”指帮助诸侯王治理国家,“平天下”是帮助天子平定天下。那么,这是谁的工作呢?天子﹑诸侯﹑士大夫﹑工农商都不是。前三者用不着,他们相当于公司董事长,需要的是一个总经理,一群部门经理,后三者没资格,恐怕也暂时无能力。剩下的只有一种人“士”,士是什么?是贵族中的最低等级。贵族有四种: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封国,大夫有家国(采邑),他们既有产权,又有治权,并能世代世袭,士仅有贵族头衔,没有任何固定资产。因此,士要参与国家管理,就必须修身,使自己的德行高尚,并饱读诗书,最好学问大得吓人,拥有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样才能为大夫管理家国,为诸侯打理邦国,为君主平定天下。也因为士是没有固定产的,是自由人,所以也只有士才能游走于各领主之间,出入自由。而士也是要必然参与政治的,因为士的祖上是有治权和产权的贵族(君主或士大夫),参与政治是他们的本分,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他们靠出卖自己的智力(文士)或武力(武士)来光大门庭,所谓“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看来,修齐治平的思想开始只是封建(封土建国的制度)制度下的特殊人群之士人的特殊专利,甚至是权利,是士人为做官或参与政治的一种产物。
潮涌
那么随着封建(封土建国)制度的瓦解,帝国制度(郡县制)的确立,士人集团的迅速萎缩(只剩皇亲国戚,凤子龙孙)修齐治平的思想也是否随之消亡了呢?显然没有,不但没有,反而成了帝国制度下所有读书人的基础教育,基本思想。为何?这得从曹坯的九品中正制说起,汉以前,有权参与政治的只有贵族,因为贵族有产权,有治权,有读书权。产权,治权自不必说,为什么只有贵族才有读书权呢?因为工农商一是无书读,也读不起,二是没时间读,古代读书绝非一天两天,读书是必须作为一种职业的,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事业的。读书的目的是作官,所以只有贵族才能读书,也只有贵族才能享有作官权。但随着一些地方豪强的不断壮大,读书也并非只是贵族的专利,豪强们为了使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积极要求参与政治,因此东汉到了曹坯时代,便出现了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即“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是曹坯与豪强交易的结果,即曹坯给豪强们作官权,豪强们承认曹坯的合法帝位,所以曹坯也才能顺利废去“汉献帝”实现改朝换代,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说明了作官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能作官,唯才是举,必须德才兼备,于是修齐治平便成为所有想作官或想升官的人们的自我标榜。这一思想也便迅速深入到每一个读书人心中,特别是到了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便不但深入读书人心中,也深入到每一位老百姓心中,修齐治平也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做人之基本品位。
潮落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结束了帝国制度在中国的统治,也结束了延续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国人也羞提“修齐治平”了,谁提之,群攻之,“孔乙己”而已。为何?制度使然,心态使然,最终是生产力使然。先说制度,现代社会读书人参与政治是很自由的,路子是很多的,你可以考公务员,也可以当记者,评论员,发表评论,也可以当作家,著书立说,甚至可以集会,游行,上访。因此参与政治不一定要作官,也就不必用修齐治平来标榜自己。再说心态,现在的读书人,大多数并非为作官而读书,他们读书修身与古代读书人的修身本质上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人的读书修身追求的是与社会的整合,是公民道德规范,古代读书人的修身追求的是忠臣孝子的美誉,现代人的读书修身是以社会为背景的,而古代人读书修身是以三纲五常为框架,因此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有区别的,现代意义的治国平天下是为老百姓谋福址,而古代人的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忠君报国,然后才是天下人。也因为如此,现代人的“修齐治平”其实也被发展为了比如“三个代表“或其他什么的。再加上语言习惯的不同,人们便也把它的本义逐渐淡忘了。当然我上面所述也只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不能代表全部。不管是制度也好,心态也罢,说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使然。生产力发展至今,人们要获取丰厚的利益的途径也不止作官一途,或经商,或为工,或为农,这些职业虽然也有其自身的道德要求(并包括全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要求),但也不必时常把修齐治平挂在嘴边了,这样看来,那岂非又是利益使然。但不管怎么说,这一现象从老百姓的生活来看却也是国家之幸!老百姓之幸!也是笔者之幸!
2007年10月30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仁者求解宵小跳梁
下一篇:女人,人生路上你要走好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