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试作文的“偏见”
笔及应试作文,我倍感不平倍感遗憾倍感现实的可悲。如果应试作文中能出现好作品,那只能证明学生的应变能力比较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应当来自生活中的随笔,因为随笔是灵感的挥洒,是真实的流露;而应试作文则免不了
笔及应试作文,我倍感不平倍感遗憾倍感现实的可悲。如果应试作文中能出现好作品,那只能证明学生的应变能力比较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应当来自生活中的随笔,因为随笔是灵感的挥洒,是真实的流露;而应试作文则免不了“凑”,免不了“做作”,都只因被动使然。何谓“应试作文”?我的回答:应急的逼你矫柔造作的无价值可言的文章。应急,是速度问题。中国不愧为速度大国,连作文的要求也几近神速。于是,养兵千日所养出的“精华”须在几十分钟内倾泻于卷面与笔端之间,不然怎么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然而如果不是因此,做作又怎么会展露头角呢?其实早有“无价值”立上头了。不过,做作也还真管用,它往往能取悦阅卷老师,你的笔下一生辉,他的笔下也就光彩照人了。
之所以仍尊称应试作文为文章,是因为它是无奈的受害者在短时间内为迎合“权贵”心态而作的辛苦的以失去自我为代价的违心的创造。然而,作文终究是作文,它仅仅属于可悲的应试者,仅仅属于用心良苦的无价值文辞。限时的应试作文仿佛在昭示着不再单纯地考查学生的文笔及驾驭语言的能力,而更侧重于考查其头脑的灵活性,于是,一大批理性而又稳重的人便被限时的潮水无情地给湮没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应试作文的失败及其魔爪下芸芸考生的可悲。一次性筷子以森林的大量锐减为代价,一次性成文又以何为代价?古往今来文不加点的精品,大约未必十分多。
如今,应试作文新风招展,新作层出不穷,然而却仅仅新于形式,字里行间掩不住稚气与虚空。也许是高分所趋吧:历次考试,历史性的人物总会被搬上卷面,与观众再会。他们在应试作文中属“畅拍卖人物”,分数的高低便体现价值的大小。通过这些人物仿佛能体现出作者神态上的严肃(虽不可目见,但可想象),思想上的深邃,精神上的成熟,于是,笔下又生辉了。学生凭此受益何其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史人物的“重现”仍将继续,“历史作文”的历史依旧延续。也许,历史与语文的真正结缘,始于此……
对应试作文,我言无止境,此刻暂且搁笔喘息,他日执笔复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