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鲁迅先生的文章

给力,鲁迅先生的文章

峨冠杂文2026-02-20 04:58:26
最近,鲁迅的文章被请下教科书一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攻守双方围绕继续保留与立即取消这一焦点问题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支持者观点明确,高调炒作,理由林林总总;反对者观点鲜明,据理力争,理由
最近,鲁迅的文章被请下教科书一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攻守双方围绕继续保留与立即取消这一焦点问题刀光剑影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支持者观点明确,高调炒作,理由林林总总;反对者观点鲜明,据理力争,理由铺天盖地;中庸者观点暧昧,中规中矩,理由泾渭不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观点大相径庭,一场网络战硝烟鹊起,胜败难料。
支持者观点一:鲁迅文章半文半白、文字晦涩难懂,属文言与白话的衔接和过渡阶段,与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语言相隔甚远,学生对鲁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支持者观点二:目前,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鲁迅撰写的文章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事,观点尖锐,思想激进,笔触犀利,抨击性强,提出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但没有指出具体解决的办法。今天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似乎不再需要这些犀利的观点和战斗式的思想。
支持者观点三:从四九年建国到现在,教科书几经再版,但围绕革命和建设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变化不大,特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革命文学作家的文章从未在教科书中间断,几代人千篇一律读一本书如味同嚼蜡,产生审美疲劳。
若走马观花、管中窥豹,上述观点视乎颇有道理,把鲁迅请下文坛是新旧交替,与时俱进,顺理成章。但细细品味,认真思考,我觉得这是一叶障目,割断历史,践踏文化,弱智冲动所致。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文坛的楷模和硬汉,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战斗精神在黑暗的旧中国曾激励国人不断进取、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永远值得倡导和弘扬!因读不懂而抛弃他的文章不是理由,学习文言文能理解韩语的《师说》就不能理解鲁迅半文半白的通俗文章?那个时代造就半文半白的写法不是鲁迅的过错,是时代的交点和文化过渡,以此说理就是无理和狡辩。
鲁迅是开创白话文写作先河的第一人。华夏文化“之乎者也”绵绵几千年,文人墨客独领风骚,谁人把大众文化普及民间?是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成为白话文写作的开篇;《呐喊》等杂文集是匕首和利剑,表达了无产者的前卫思想;《故乡》和《祝福》展示了鲁迅驾驭中短篇小说写作的深厚功力和表达风格。《国歌》表达解放了苦难的过去,不用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没有苦难的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过去记忆就会忘本堕落,鲁迅的文章是历史永恒的记忆。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宏伟诗篇影响了几代人,他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阶级性强。尊重鲁迅就是尊重一种文学思想和文化风格的体现。教育新一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文章!用什么文章!短篇小说和杂文当然鲁迅最好!摆出让人信服的“鲁氏”文章。
武侠和暴力做为休闲文学让人刺激喜欢,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做为思想文学似乎粗糙浅薄,不能说好。
第一血腥。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情感缠绵,众目共睹。第二空想。武侠造就的神奇武功是奇人传授,吃得宝物得到秘笈,传给你几十年功力,让你异想天开,空有大志却不脚踏实地。第三野史写成正史。把历史故事写成“关公战秦琼”,令人啼笑皆非。沉涅于想入非非的武学百害无一利。时兴和流行不是最好,就象流感,让医院平添许多病床。
文学就是思想和继承。近期播放的创业剧令人感动,这是文艺精神和文化的力量,是让人奋进的诗篇。有些作品不时尚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存在,不让国人伤心,不让文人墨客没有骨气!
鲁迅不能走,“硬骨头”精神不能丢。
给力,鲁迅先生的文章。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