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网络不是慰安妇,网民不是鬼子》

议议《网络不是慰安妇,网民不是鬼子》

顾録杂文2025-12-23 10:04:04
环球论坛的这篇文章,立意是好的,呼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网络文明。但是,作者显然忽视了一个问题,正如一个叫冥蛊联盟空香谷谷主所说,“无意义的攻击和漫骂确实存在问题。但是,网络却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严谨。”传
环球论坛的这篇文章,立意是好的,呼吁净化网络环境,建立网络文明。
但是,作者显然忽视了一个问题,正如一个叫冥蛊联盟空香谷谷主所说,“无意义的攻击和漫骂确实存在问题。但是,网络却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严谨。”传统媒体有编辑把关,“非请莫入”、“闲人免进”,那是士绅名流出入的上层社交场所。话语的主题有精心的取舍,情感的宣泄有高雅的掩饰,眼球的导向有巧妙的安排。某些人垄断了话语权,广大民众只是听众、观众。所以,作者“没见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里有那些恶劣的叫骂声啊。”
网络却不同,它为全民建立了一个社交场所,亿万网民涌入网络世界,三教九流,牛鬼蛇神,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仿佛可以告知全世界,仿佛人人都有了话语权。作者说,“有人说,那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言论不自由,网民需要发泄。这是极度错误的狡辩。这不是“极度错误的狡辩”,是事实。因为这些发泄不是领导安排的,不是有偿的,就是这个社会客观存在着的。只是以前只能在私下的场所表现,或者闷在心里,无处发泄。现在有了一个发泄的平台,虽然带有意淫自慰的色彩。还是上面那位网友在回复中说的,“在这个神奇的大地上,招人骂的事太多,我们被压抑的也太久。在某种意议上,网络充当慰安妇又何尝不可。”
网络就是慰安妇,网民中有鬼子、有流氓、有嫖客、有绅士、有良民,形形色色。社会中有的,这里几乎都有。网络本身就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真实社会的镜子。网络之所以是慰安妇,因为它可以作为宣泄的平台,可以在里面寻找到宣泄的对象。再好的东西也有人骂,再坏的东西也有人捧。正义在这里伸张,邪恶在这里表演。美的、丑的、对的、错的、感天动地的、惊世骇俗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无所不包。扭曲了的善意,包含祸心的正义,伸张正义挟带的私愤,声讨邪恶时所混杂的偏见,应有尽有。
网络好比原生态的舞台,太干净就假了。社会中有不平,有不公,有冤枉,有委屈,有焦虑,有烦躁,当然就有叫骂声。有时人家刀下都不留情,你有怎么叫人口下留德。我也反对泼妇骂街,反对恐吓辱骂。泼妇式的辱骂,是网络上最低等的嫖客。许多花月场上的文人雅士,在网络上则是嫖得有声有色。他们玩的是“天上人间”,许多谩骂者对街头妓女也只能意淫,充其量打个嘴巴牙祭而已。社会不干净,网络就不干净。这就是网络的魅力。如果网络也有“信访专班”把守,“非请莫入”,“闲人免谈”,网络的环境倒可以跟省委大院比美了,网络的时代意义却没有了。
至于作者的那位铁腕“文化企业家”,说那些给他写匿名信的人,“多可怜啊,躲在一个没人看见的小角落,颤抖着心,发抖的脚,还可能费劲地用左手写字,生怕被人发现他的笔迹……”威风凛凛,霸道十足。作者不是欣赏“一言堂”,“家长制”吧。一个员工以如此方式,如此形态向“老板”反映意见,是老板的荣耀?是企业的光荣?员工可怜,老板更可怜,企业更可悲。你说不留名的网民也是如此,如果真是这样,可怜应该是社会。
至于作者说,那些“理性的、有着清醒的头脑、有思想的”学者高人,因为挨了骂,而且骂他的可能是无名无知的贩夫走卒,就要“撤下那些有思想的文字”。我只想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过网络,躲不过现实生活。骂声客观存在,难道学者高人也要“掩耳盗铃”?现实生活遇到骂声,又该躲到何处?如此心态,就是躲在桃花源内,恐怕六根也难以清净。
至于作者说的实名制上网,或许可以阻吓一些有骂心,无骂胆的人。但是,离杜绝恐怕还差得远。且不说“口不留德”形式多样,谩骂也可艺术化。无知者无畏,无耻者无畏,追风者群起而哄,同样肆无忌惮。何况,好人也有骂娘的时候。
社会存在叫骂,网络反映叫骂,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如果网络没有反映这种叫骂,倒是一件奇怪的事。取掉网络这面镜子,并不是社会的进步。骂天、骂地、骂人、骂事,难免其中有该骂的也有不该骂的。有的骂得有理,有的骂得无理;有的事出有因,有的无事生非;有的正义凛然,有的下流无耻。骂,是表达意见、情感的原始方式,也是社会底层人士表达不满的常用方式,禁令不起作用,引导才是正途。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