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得虚名《英雄志》
本文写予有志小说创作的朋友;并希朋友们能以严谨而高标准的态度进行小说创作与鉴赏。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孙晓《英雄志》这两年倍受网友追捧,俨然已成为当代武侠小说代表。如果仅从休闲阅读的角度评价
本文写予有志小说创作的朋友;并希朋友们能以严谨而高标准的态度进行小说创作与鉴赏。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孙晓《英雄志》这两年倍受网友追捧,俨然已成为当代武侠小说代表。如果仅从休闲阅读的角度评价,如此溢美之词尚算勉强;倘以创作角度去赏析,那么《英雄志》不仅是名不副实,而且实在是误人子弟。故,各位在阅读之余,必须对此书写作技巧中的诸多硬伤有所明晰。笔者前后阅读此书两遍,第一次看了二分之一,第二次看了三分之二;实在难以为继。笔者对此书粗略评价为:“大象初具,细形缺失”,以下简略作解:
1、叙事详略不当。这个缺陷在《英雄志》前期尚不算十分突出,大概初写之下成竹在胸,故节奏紧凑,尚能掌控;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增多,作者力有未逮,或说缺乏大刀阔斧割舍的魄力,经常出现大篇幅平淡的对话,无聊的情节,不仅缺乏阅读性,而且不能推动故事发展。讲故事,情节精彩为第一,详略得当为第二。但凡关键环节必须浓墨重彩,于过渡转承之处轻描淡写。如此而言,情节精彩让人欲罢不能,详略得当不会招人厌烦。《英雄志》中期文戏武戏相互穿插,其中文戏部分无聊尤甚。男女对话缺乏灵性,又感情单薄,虽有偶尔的调皮话,但整体感觉仍然味同嚼蜡。孙晓知道何处重,但不知何处轻;通篇《英雄志》基本趋近裹脚布的境界。笔者以为,《英雄志》若想成为经典,最起码需要删除三分之一的篇幅。或者说,孙晓为了经济利益,故意扯个长淡?
2、环境描述不真。孙晓学金庸,实在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单单环境一节,捉襟见肘之象已一览无遗。传统武侠小说多数为历史小说,对历史环境的还原,是最基本的素质与要求。金庸多以明清历史为背景,乃是那一时期历史环境容易考证,相对熟悉。《英雄志》中人文风俗,政治关系,名衔官阶,经济风貌,日常用具、民间俚语等等,缺乏考证,多数纯以个人想象为主,破绽百出,不仅缺乏历史的厚重,而且使小说整体时代调性紊乱。从语言来说,即常有文言夹白,古人说新词的生硬之感。这些硬伤,如米饭中的砂碜,时不时刺痛读者的阅读神经。即便我们喜欢创作,也不能生硬的模仿,而该结合自身知识结构扬长避短。金庸尚属老式文人,他们自小接受的是“文史不分家”的教学理念,往往精通史籍,况且其人也有志于历史研究。这些基本素质,一般的当代人无处可学。缺乏这些学问基础,而去生硬模仿金庸风格,无异于东施效颦,驴子学马叫。
3、人情世故不通。《英雄志》人情世故不通之处多矣。但凡几个反角出现,必然会有内争,或者诸人抢攻,或者争风吃醋,或者勾心斗角,对手还未撂倒,自己已先开打。综合给人的感觉,反派小兵都是一帮弱智;即便他们存在有诸多矛盾,也不能以书中幼稚可笑之法进行描述。不仅如此,文中智者形象也有极大不足。比如卓凌昭一向以阴狠机诈著称,其与强敌决斗,往往取巧,类似于任我行之类的角色。但观其决斗中所使手法,极感夸张失实,编的不圆不通,读来莫名其妙;卓凌昭最后被人玩弄致死,机诈之名,从何而来?简直败笔中之败笔(卓凌昭之死还有其它角度的失败,稍后叙述)。文中男欢女爱之所以罗嗦而平淡,亦即作者于男女之情不通之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言可奉为小说写作之圭臬(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常说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即指创作者对生活中诸事有深度感知,行文之中方显真实。《水浒传》王婆所言“潘驴邓小闲”,即是对淫妇心理的深度总结,有此作为基础,才能在故事中延展利用,促进故事情节也好,丰富人物形象也好,增加阅读性戏剧性也好,都十分精彩。孙晓于此缺失极多,使得《英雄志》瑕疵遍布,这一缺陷实属内伤,即便在他其它小说中,也不易纠正。如创作者在此有较大不足,理应避免传统小说风格(也多为现实主义风格,注重人情世故等细节),借鉴古龙小说、推理小说等冷峻格调,以简略的叙事避开人情环节。
4、情节节奏不畅。《英雄志》情节整体有构思强大,而局部存在诸多硬伤,大抵为铺垫过度,导致节奏感差,往往高而不潮,硬而不射,让读者心理落差较大。全书前期无数篇幅围绕“神机洞”展开,“戊辰岁终,龙皇动世,天机犹真,神鬼自在”,搞得云山雾沼,待读者真的随众人进入神机洞中,也并无惊人发现,对情节也未有即时促动。“羊皮卷”所隐含秘密,前后变更,一波三折,这种吊胃口的方法,实因作者无法为续,强行更改,好比孙悟空斗不过妖精,吴承恩便搞出个神仙克星。卓凌昭决斗失败,忍辱雪耻,千方百计获得神兵,练就无上剑气,人物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拔高深化,更难化解;无数读者对此拭目以待,期待一场大战。这本是体现作者对情节的把控与创作能力之处,孰料卓凌昭最终却死于江允一群乌合之众之手。卓凌昭真的能被江允一帮人打死?卓凌昭不死则江允必败,江允败则故事无法讲述。所以,与其说卓凌昭死于江允,不如说他死于孙晓拙劣的情节处理上。好比打猛雷下小雨,鼓足了劲却放了个闷屁。除情节失控之外,卓凌昭之死还有其它败笔意味。毛泽东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而武侠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处理,必须遵循“写的费劲,死的所值”之方针。须知,对作者而言创作一个经典人物实在不易,亦必物尽其用,即便是死,也要死有所值。所以,余沧海必须死在林平之手里,东方不败必须死在任我行手里,洪七公与欧阳锋双双比武共亡,郭靖必须死于守城之战。于情节推动也好,于反应主旨也好,于体现人物情怀也好,都属于死有所值。这种情节倾轧了人物,而非人物促动情节的死法,哎,败中之败,拙中之拙。比较类似的还有张之越之死,仅为反衬毒女之毒及个人倔强,实在扯淡。
5、细节想象不丰。首先说人物细节塑造上。《英雄志》中主要人物卢云、伍定远形象最丰,薛奴儿、刘敬、陆孤瞻及怒苍山群雄等一众配角形象也不错。杨肃观、秦仲海、卓凌昭等有形无神,可谓败笔。究其原因,卢云、伍定远形象较为普通,生活之中也可常见,故易摹绘。杨秦二人,一个枭雄一个贵人,作者现实中无处寻觅,人情世故又不练达,故豪杰心肠只能生刻硬画,仅以其行事来体现性格。这两人只有轮廓(秦仲海草莽形象到有,但才略不足,形象失之均衡;如果你非说那形象逼真,那我说你是信球),而无细形。东方不败听黑木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这世界到底谁是谁的祖先
下一篇:爱情的条件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