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书香天地一阁

万卷书香天地一阁

骇鸡犀散文2025-09-26 17:36:23
初知宁波,缘于宁波汤圆;心系宁波,缘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雨天一阁》;这次宁波公差,则缘于单位在此地施工,本人应邀前往采访。余秋雨先生的一篇《风雨天一阁》让无数读者记住了天一阁,记住了宁波,更让我这个
初知宁波,缘于宁波汤圆;心系宁波,缘于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风雨天一阁》;这次宁波公差,则缘于单位在此地施工,本人应邀前往采访。
余秋雨先生的一篇《风雨天一阁》让无数读者记住了天一阁,记住了宁波,更让我这个缪斯的忠实门徒魂牵梦萦心驰神往,梦中多次造访天一阁。我多次想,如有机会到宁波,这“天一阁”必是我第一个拜谒之地。如今到了宁波,却无暇前去造访。初到宁波,由于采访等工作较忙,甚感宁波日短。
事毕,直到归程已定,我才急了,便向朋友道出了我的心思,见时间尚可,朋友欣然应允陪我一同前往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宁波风景秀丽的月湖风景区,地处闹市。入天一阁街,举目便可望见这座有名的古书阁,门列石狮,高檐出墙。
购得门票,入天一阁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范钦(东明)先生的石雕坐像,先生身后是著名的溪山逸马图石刻壁画。踯躅于先生像前,我沉思片刻,深深地向先生鞠了三躬。在此,我同几位朋友先后留影纪念。尔后,沿院内曲径小道而行,再轻步入“东明草堂”及范钦故居,但见四百年老筑,其间列架插书,只其一角,推想也够我十年窗下之用。参观完先生故居,再后经司马第,来到了一处古色古香的六开间建筑前,但见上书“天一阁”三个大字,难道这就是我夜思梦想的“天一阁”?观书楼之形制,为二层硬山六开间建筑,因未获得登梯而入范公久闲之阁的待遇,只好透过紧锁的大门通过缝隙向里窥视,但见满室林立的橱柜。推想:橱内必堆满了发黄的古书,这古书透过橱柜,皆散发着老酒陈醋般的书香。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民间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16—1566年之间)原为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
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27岁中进士,历任湖广随州知府,工部员外郎,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政使,河南布政司等职,累官至兵部右侍郎,宦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范钦爱书如命,每到一处便刻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无法购得则雇人抄录,尤重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诗文集等明朝当代典籍。辞官返甬后,又收得甬上故家之万卷楼、静思斋等藏书,经多年积累,蔚成大观,所藏典籍达七万卷。范钦为贮其所藏,乃筑“天一阁”。天一阁现藏古籍珍本30余万卷,其中各种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据介绍,天一阁楼上无壁墙而贯通为一大间,与“天一”相吻,其楼下分隔为六间,则与“地六”相合,据说,范钦将藏书楼取名“天一阁”,合于天一地六之象,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取其“以水克火之意”。阁前凿一水池名“天一池”,以蓄水防火。从天一阁名字与形制,足以可见范钦用心之良苦。古人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历史上绝大多数藏书家往往不数传而散,而范氏天一阁自1566年建阁后,能十三代人薪火相传,既得益于家传良好的管理制度和藏书措理之术,更得益于范氏子孙的贤孝。
参观完天一阁,我与朋友们又先后观赏了天一阁园内的尊经阁、千晋斋、凝晖堂、芙蓉州、秦氏支祠、书画馆、云在楼、报经楼、水北阁等园内景点。其中云在楼、报经楼、水北阁均为四百年古藏书楼,逐深感府院书香气浓,那古院、古阁、古书、古韵、古色古香,无不给我以熏染。在天一阁一书店,我见到了一部外观设计,装帧精美,卷内图片涵盖天一阁所有古籍景点,楹联的画册,逐爱不释手。终因价格不菲未能购得,其后我同几位朋友闲聊还念念不忘,甚觉后悔,不觉然间,几个小时过去了,因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离开了天一阁,其后朋友送我们到宁波火车站。
与朋友告别后,坐在回陕的列车上,从一报刊新闻中获悉,今年11月9日(农历9月19日)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诞辰500周年和天一阁建阁440周年。届时,天一阁博物馆将向天一阁的老主人献上各色厚礼。邀著名学者余秋雨重访天一阁,公祭范钦,举行藏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中国社科院中国藏书研究文化基地等一系列活动,以这双纪念为契机,第三届(十年一届)中国藏书文化节将于11月9日至20日在宁波隆重举行于是,我深感今日(10月30日)访游天一阁不是时候,更感叹这次来宁波不是时候,若再推迟几天不就好了。于是,我渴望着能从电视新闻中看到纪念天一阁500周年的有关新闻,更盼望余秋雨先生在重游天一阁之后能用他如椽的巨笔写出另一篇关于“天一阁”的鸿篇巨制。
我渴望着这一切,更渴望着能有机会旧地重游、重访“天一阁”。

2006年11月3日于阎良飞机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