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调查感言

家乡调查感言

齐臻臻散文2025-12-20 23:28:39
说明:这是我在寒假进行农村调查时写的一篇短文,因为得到“百村十年”观察计划资金支持,所以在此特别说明,以防违反合同要求,如果能用稿,麻烦给予注明。我出生在山东,大学读于宁夏银川市,工作在宁夏石嘴山市,
说明:这是我在寒假进行农村调查时写的一篇短文,因为得到“百村十年”观察计划资金支持,所以在此特别说明,以防违反合同要求,如果能用稿,麻烦给予注明。

我出生在山东,大学读于宁夏银川市,工作在宁夏石嘴山市,读研来到了武汉市。从东部到西北,从西北到中部,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但无论走到哪,我的身份都无法因为地点的变迁而改变。我永远都是一个游子,在外的一切,摆脱不了游荡的心影。因为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份力量占据着心灵的空间。这份力量,就是来自我对家乡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西北,还是在中部,我的指向与归途都是东部,因为那里有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到光着屁股在泥土中滚爬,在风沙雨雪中奔跑;从哭闹着进入孩提的学堂,到披背着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前途在学海里拼搏,在生命的际涯里长征,我终于长大成人了。为了成人后的路能走得更好,更平坦,我不得不重新背起行囊,去追求生命的第二个历程——我的成才之路。
选择,需要放弃,需要离开。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到了遥远的、陌生的地域,去找寻梦想,实现理想。这一次闯荡,到现在整整6个年头了,我常常戏谑地说要奔十了。每一次回家,心中的激动是无法言表的,踩着强弓快箭都有点感觉时间流得太久,行程撵得太慢。踏上故土,心情却陡然变得沉重起来。都说旧貌换新颜,可是家乡的一切基本上还在停滞不前地维持着原貌。父亲常说,你就是十年不会来,样子也不会变,不用担心像在城里一样,一年半载不见就要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是啊!山还是那座山,只是像个年老的汉子的头,一天天变得稀疏起来;河还是那条河,像条风中自由舞动的白练,任凭它白白流向很远很远的归途;人还是那些人,只是老的面孔在岁月地剥落下,变得渐渐沧桑,而新的面孔,一个个去了他乡,变得渐渐陌生;狗已不再是那些狗,在自然的法则中,它们生死更替着,多得惊人,吠得吓人,坚守着看家狗的职责,承担着男主人离开后的安全使命。
有变化才会有发展与成长,哪怕这种变化是曲折的,螺旋的;哪怕这种成长是细微的,缓慢的。家乡,在我离开后,它在我的心里脑海里是一片留恋和挂念;在我接近它走进它时,它在眼里又变得那么沧桑,那么沉重。是这家乡在退化呢,还是我的观念太陈旧?是这家乡太遥远,还是我的深入、亲近不够?在同样的大环境下,在同地域的兄弟村落中,为什么自己的家乡会落在时代的潮流后而望尘莫及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铮铮不改的结果呢?这些原因是表层的还是深层的?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是自然的还是制度的?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面对这些疑问,作为家乡的一员,我有责任带着这些疑问去认真地考察它,探讨它,最终找到这些原因去揭示它,解释它,分析它。从而让政策的创造者,决策者去以此为鉴,让像我家乡这样的村庄能早日走上致富、奔小康的正途。
感谢“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给了我这次机会,同时我也很好地珍惜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利用寒假,认真地搞了整整15天的农村调查。除对大队干部的访谈之外,我在父亲的带领下进户访谈了69户。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再进一步访谈下去。但就是这有限的60多户提供的资料,让我实实在在发现了很多表面上看不到的问题,真真切切受益匪浅。
有人主张去太熟悉的村子是难发现问题的。这一点我是反对的。我认为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更细致,更真实。到了陌生的村子,可能会让你很容易就和你熟悉的村子形成对比,那么对比后你会发现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了,而后来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新问题不一定都是新的、有价值的,而你熟悉的问题又不能很好的深入,原因就是你的原有的认识在局限着你的思维,阻碍着你的设想。
真正搞社会调查,我个人认为必须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要有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视角,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数据中找到背后的问题。同时不要认为有些繁杂的或零星的数据是没多大用处的,所以把它放弃。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真正透过现象去看背后的本质,如果这种细致的、沉下来的思维形成了,这不叫多愁善感,相反叫深入思维,这样你就可以从小切口到大问题了。
很多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真正去思考了,去把握了,我们就会赢得信心,赢得掌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