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元宵节
新年的鞭炮硝烟尚未散尽,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孩时的记忆犹如一幕幕电影展现在眼前。乡下有句老话正月十五大似年。父亲早早起来打扫庭院,把两只大红灯笼挂在大门两旁,两只石狮子也添红挂彩,顿时披上了节日
新年的鞭炮硝烟尚未散尽,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孩时的记忆犹如一幕幕电影展现在眼前。乡下有句老话正月十五大似年。父亲早早起来打扫庭院,把两只大红灯笼挂在大门两旁,两只石狮子也添红挂彩,顿时披上了节日的盛装。然后再到村头挑桶水,熬锅猪食,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摆上供桌祭奉天地祖宗的圣品后,便开始磨元宵面。说是元宵面,其实是一种红高粱原料磨制的面粉,那时乡下穷,多数家庭很难吃上糯米面,只能用一种叫做粘秫秫的高粱米代替,入冬前,母亲把早已筛选好的粘秫秫淘干净,经过冻晒后,磨出的面粉细而粘。
正月十五闹元宵,酵子总该是要有的。我们睡在热被窝内就闻到扑鼻的酵香,那是母亲用一篮子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糯米。当母亲把一小盆香喷喷的酵子从暖被套里端出来时,我们兄弟姊妹几个望眼欲穿,口水几乎都要流出来。“去干活去,等会儿有你们吃的。”我是哥,当然知道母亲的用意,很自觉地帮助摘菜,洗碗,弟妹们还是大眼瞪小眼地瞅着那盆酒米酵,父亲背着母亲,一人一汤勺,“快出去玩吧。”于是他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出门而去。
乡下的早饭很简单,红薯稀饭,红薯馍,酱豆子、老辣菜,立春的太阳照在蹲在墙角边吃饭的乡亲们身上,暖融融的,大人们一边吃饭,一边叙着正月十五的午餐,孩子们没多大兴趣,早饭吃得很少,单等中午、晚上好好美食一顿。更盼望的是元宵夜。
天还没完全黑下来,就有孩子打着蜡烛灯笼串门,父亲也过早地把房门下的宫灯点着,红红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大院,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更忙碌的是母亲,她在包着各种馅子的汤圆,有枣泥、有白糖、有葡萄干、有花生仁的,有黑芝麻的、又圆又粘,让人一见就嘴馋,再加上飘香的酒米酵子,那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更甜的是母亲的温情。
“快出来了。”不知是谁喊了声我的乳名,我提起灯笼冲出门外,和一群顽童撒向四野。随着一阵阵鞭炮声,夜幕降临,元宵节的屏幕不断变换内容,鞭炮的电光、五颜六色的烟花活像仙女撒花,照亮了天籁,把整个乡村渲染的透明,就像一座不夜城,打破了乡村往常的宁静。我和毛蛋、狗娃几个小伙伴在田野里追赶奇花的空壳,雪后的田野很烂,我们一身泥土,满身臭汗,抓着奇花杆的毛蛋,像得胜返朝的将军。
乡下的元宵夜,最热闹的要数街上,十五的元宵吃罢,我们便随着潮水般地大人们向2里开外的街市涌去,那是公社的所在地,远比乡村热闹。灯火通明的十字大街,街东头在玩龙灯狮子舞,街西头的高翘队正向街心走来,街南面赵五娘穿着一身彩衣,驾着旱船,扭着秧歌,吸引众多观众,街北边锣鼓喧天,公社的文艺宣传队演艺正浓,街心说唱的大鼓书、琴书、快书、对面的两台大戏,人声、歌声、锣鼓声、鞭炮声拧成一股激流,直冲云天,街面灯火灿烂,夜如不白昼,熙熙攘攘的人群,水泄不通,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顶至,民间风采充分展示,无人不陶醉在这节日的欢庆之中。
这是乡村的壮举,这是乡村的图腾,如今想来,历历在目,永久难忘。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拉萨,天路,禅
下一篇:梦里听雨,那一丝悸动如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