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

民居

难止散文2025-09-28 08:20:59
无意走近小碧寨,是在中午时分,是因为路口处有一个“河边山庄”的牌子而导引的。从主干道顺着河边山庄转弯扬长而去,河边山庄在哪?没见有河啊,山庄更不用说了。还是驾车的朋友性子比较耐心,多走了几分中,远远地
无意走近小碧寨,是在中午时分,是因为路口处有一个“河边山庄”的牌子而导引的。
从主干道顺着河边山庄转弯扬长而去,河边山庄在哪?没见有河啊,山庄更不用说了。还是驾车的朋友性子比较耐心,多走了几分中,远远地看见有一条小水沟在平坦的旱田的大坝子里。难道就这小河沟不成?犹豫着继续前行着,稍刻,远远地出现一个乡村的引子,村边围绕着一条蓝色的小河,那就是河边了,一定的。是的,但一直未发现山庄。这是小碧寨。小碧乡的小碧寨(村)。

车在一个小小的寨子里闲逛着,寨子的另一头,我从车里猛然发现一片老坟,二十座之多在一个小小的山包上,紧紧地挨着,仿佛它们紧紧地团结在这个小山坡上。我赶紧叫停,下车看看,如此密集的老坟是否有点什么古迹,好看一个稀奇。康熙年间的、嘉庆年间的、道光年间的、宣统年间的、民国时期的,都一个墓碑都清晰地印刻着自己的年生,一个清代时期的坟墓之地,而起按照时间顺序连接得非常紧凑,好像是年谱似的。都是傅姓人家的坟墓,肯定地说坟墓的一代代逝者都是当时的望族,不然不会有如此完整的如此规模的“陵园”。我怀疑这是不是明代傅友德将军的后裔呢?在贵州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如果从康熙那个时代来看,像这样的人家一定是大户,而且不夸张地说理应是当时称雄一方的霸主。仅凭那墓碑上的文字实在无法能看出和贵州史上的大家有什么联系。正好,一个老年人看见我们也来到坟墓边,我幸喜地问,这墓室的主人们是不是傅友德将军的后裔啊?老人告诉我,不知道和傅友德将军有什么联系没有,这傅家是从乌当那边迁移过来的,现在寨子里有两百多人都是傅家的后人,到现在为止傅家每一辈人至少都要出一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现在的那位就是武警的一位参谋长。真的是望族,延续了那么长的时间,一个了不起的人家。站在坟山豁然看见路对面一排长长的老房子,有点摇摇欲坠的味道,却傲里一壁石坎上,又多了几分苍劲。
我怀疑是傅家的老房子,决计走过去看一个究竟。

二十多米长的老房子成排地连接在一起,一条小道从墙后一直到老房子的尽头,充满古老。寨子里的人看见来了陌生人而且在这大家都不愿意看的老房子周边晃来晃去的,也觉稀奇,于是向我们走来。我问这房子的主人是傅家的么?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告诉我,老房子的主人是李,是李家的,李家好多人家都有一户老房子。最上面的那栋房子是最古老的有六百多年的时间了。
顺着小伙子说的话,我走到那栋老房子前。完整的一栋单独的有和其它老房子连接在一起的房子,四合院的情韵,房屋是由木架支撑的木质机构,墙体则创造了贵州民居的奇迹,我第一次在省内房屋建筑中看见,现在可以说是发现,用门板大小的整齐的石板镶嵌在木架上的,而且这里的所有老房子都是这样的建造。几百年前的贵州人居然知道用石板最为墙体建筑材料,聪慧啊,贵州人,贵州民居建筑的奇迹。肯定地说当时皇宫也没有想到在贵州有如此“现代”的民房。
贵州民居从明代以来就以木质结构为特色,明显地带着江南建筑的风韵,但贵州的建筑材料却不是江南那样的青瓦、白檐,而是石板作瓦,在这里是石板而起是非常大的薄如指头的石板镶嵌的墙体,贵州大多数地方则是竹片加黄泥作成的墙体。更为不可思议地是,主体木柱支撑则是放在石块的基础上,基础有人大半高,而房屋就木头就敦厚地直放于没有任何粘连的石块上,房子经受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雷劈,至今房屋完好。贵州民居奇哉,高哉。
兴致越来越高,只是可惜自己不是建筑专家不知道其中奥妙和它的建筑意义罢了。我进入已经被主人们遗弃的老房子里,轮廓尽显,昔日风采依然犹在。从头的那个老房子是有一个精致的门头,吊脚似的,全木质制作,进入门内则有两条只能过上一人的过道,一边通往二楼阁楼,一边直接通往正屋的正堂,正房前有一块四五十平方的小坝子,再从正屋上左右房间和二楼,设计非常巧妙,细腻。观其老房子顿觉这是中原建筑和贵州本土建筑的巧妙结合,甚是经典,杰作。如果这样的分析成立的话,那么就是说明清时期,中原建筑已经融入贵州的建筑中。对贵州建筑产生了立意上的创意上的影响。反过来,贵州丰富的石料建材又丰富和支持了中原和贵州的建筑的粘连。所以,我觉得在小碧寨的村民们一定是明朝时期从江南一代军屯贵州的后裔。壮哉!

独特的贵州民居开始展现在当今贵州人面前,值得思忖和欣喜。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