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的石子
1苏格拉底说过,“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病。”有人说那是一种颓废的厌倦,其实不然。这种说法是不是就如同“文学人,就是一种病。”没有理由、不计得失、疯狂地爱着并不断付出的一种病。巴尔扎克说:“太迷恋某样
1苏格拉底说过,“活着——就意味着长久生病。”有人说那是一种颓废的厌倦,其实不然。
这种说法是不是就如同“文学人,就是一种病。”没有理由、不计得失、疯狂地爱着并不断付出的一种病。
巴尔扎克说:“太迷恋某样东西,是一种病。”投入、沉迷、陶醉,因为深爱,便有异于常态。不受自己支配的情不自禁地爱着并投身其中的事业、爱情、兴趣……当我们无法解释其中的缘由时,便只能以这种说法搪塞。
艺术是一种病,文学是一种病,照此说法,有什么不是病着?无非只是说法的不一。
2
“一朵菊花与一座花圃比,谁比谁更寂静”读这样的句子,忽然被触动。世界不是缺少寂静,而是生活在这世上的人被喧哗的声嚣长期充斥得害怕寂静。
这样的人群有种:一种是以喧哗来掩盖内心的空乏,一种是以喧哗来打造力图需要的利益。前者是害怕寂寞的人,后者是打造生活圈子的人。后者为利而融入其中,前者是自我溃乏。这两者是寻常所见的两种人。
守着寂静的人是独守心灵世界的人,他们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者,另一种是专于研究的人。一种被喻为“疯子”,一种被称为“怪人”。
正常的与不正常的区别在于,为活着而活,还是为内心而活!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层面的。
3
电视剧里的一段对白:“当一对恋人,连吵架的心情都没有了,他们的恋情也就即将宣告结束了!”
很直白的对白。以此类推,生活类似于这样的说法有很多:
比如,面对误解,连解释的想法都没有了;
比如,面对热情,连感动的念头都不曾动过;
比如,面对不可思议的言辞,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
当麻木涵盖了所有的情绪,无动于衷的感情不宣自破。
4
对于圆满的解释有许多种,而我以为点是最小的一个圆,也可以说圆是由无数计的点聚合而成的。
写作中有点盖面之说。对于点与圆的关系,我以为是横截的关系,即由小见大的关系。
所谓的圆满无非是落驻于最后一个小小心得,得到什么,感悟。而所有的一切又不外乎境由心造之说。圆满与不圆满,得失只在寸心之中。把每一件事都愉快地看好它,于点,便是圆的了。于圆而言,便成就了无数的细微。
点小如一粒尘埃,小到不至一提,但于心而论,每一丝一缕的情绪不都是由一粒尘埃引发?珍惜每一粒尘埃,到细微。
5
知道你的,你不着一句,也懂。
不知道你的,与你,是反向的两个滑轮。越是费力,两个滑轮就滑得越远!
让懂的人,懂;由不懂的人,不懂。有时费尽了唇舌,只是枉费。
6
文字是入驻心间的,不是橱窗里的陈列品。很多人只看到了文字陈列出来的一面,而真正读懂的人往往少之又少。它也许不全是现实的倒影,却一定是心灵的镜子。
很喜欢读过的这么一个句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而事实上,古往今来,除了作者自己心知以外,文章自古以来的千古事,有过多少真正为今天的读者完全读懂。今人的解读,又有多少不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个人态度?无非是猜测,无非是感受,再借由一些考证。
考证的就一定是当年的事实吗?值得怀疑!
7
乘坐地铁时往往要过好几站。站着的,坐着的,上车的,下车的。一小节车厢里匆忙穿梭人影,有如一小截的人生。
一些人早已经候在车里,在你上车的那一刻只一个擦肩,腾空了位置,转瞬气息全无。
一些人和你一道拥挤着上车,又在中途下了车,背影在眼前一晃而过,面目模糊。
一小部分的人和你同时上车,同时下车,出了地铁站又匆匆奔赴了各自的方向。
车门开开合合,人影上上下下。行的行,停的停,走的走,留的留。
下车的,位子被其它人接替。上车的,等着、寻着座儿。或站或坐也在不断交替着。
8
“众人之中独享自我”,有如拂开尘烟,喧哗寂去,一个孤岛独立。静听水拍礁石,观日落月升。水波粼粼,星光一片。无论身侧如何风起云涌,岛依旧岛,依山伴水,不曾消融,也不隔断,于万千风景之中自然、自在地故我之态。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小宇宙,一个独我的宇宙。偶尔会星球碰撞,火花绚丽,却从不会因此而改变形状,也不会合抱成一体。
浩如烟海的宇宙,恰似这拥挤人潮。众人熙熙,交错,接踵,独有一脉浅笑如水上浮莲,舒展之间,一瓣一叶静坐内心。
9
缺是圆,圆是缺。
人生因为“缺”,有了无限可能的发挥空间。它是谛造圆满的建筑师。
人生因为“圆”,失去了造就无限可能的空间。它是某种意义上的毁灭者。
缺缺圆圆,圆圆缺缺,当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