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无须争论的话题

地震预报:无须争论的话题

驱放杂文2025-12-31 11:13:06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政府的应急救援能力和中国人民的同舟共济精神。但是,反思地震预报工作,却让国人感到十分遗憾。很多人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地震主管部门,询问为什么如此高强度的地震发生前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政府的应急救援能力和中国人民的同舟共济精神。但是,反思地震预报工作,却让国人感到十分遗憾。很多人把疑惑的目光投向地震主管部门,询问为什么如此高强度的地震发生前竟丝毫没有觉察。官方表态,民间传言,于是一场围绕地震能否预报话题的争论便悄然展开了。
5月13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直播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地震局人员解答记者提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回答的第一句话:“大家都知道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接着就阐述“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三条理由。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因为上天容易入地难。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可能间隔几十年,也可能间隔几百上千年,这样,样本的获取就成了在有生之年非常困难的事情。5月16日14:30,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原副局长何永年、专家罗灼礼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何永年继续详细阐述地震难以预测的原因,指明海城经验的局限性。修济刚则强调这次地震的特殊性,即在震前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震中及周围地区地震的活动水平不高,也没有前震,没有出现典型的短期和临震的异常。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难以作出发生大震的判断。
然而,亚洲周刊独家专访中国地震局前研究员、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家耿庆国,却是另一种声音。耿庆国在四川震灾后痛哭,因为他早在四月底就预测今年五月至明年四月,兰州以南,四川、甘肃、青海交界附近,可能发生六至七级地震。他的密件曾送给国家地震局,但却无人重视。他说:“每年全球大小地震五百万次,其中小地震四百九十五万次,三级以上有感地震五万次。这有感地震中,有破坏性的五级以上地震八百次,其中,六级以上一百二十次,七级至七点九级十八次,达到八级的是一、二次。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强烈地震,越是特大地震,就越容易预测、容易预报。”曾出版《中国旱震关系》(科学出版社)一书的耿庆国,早在二零零六年,根据旱震关系提出中期预报,近年阿坝地区将发生七级地震。耿庆国说:“地震局的工作人员没有执行贯彻当年周恩来总理的‘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的准则,认真开展地震预测。”
还有,5月14日,中央电视台CCTV9英语频道讨论“汶川5、12大地震”的嘉宾访谈节目,联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先生。陈一文通过电话用英语回答:中国地震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2006年三年来,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就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曾经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三次中期预测,特别是2008年5月3日,陈一文亲手又向中国地震局发了一份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的预报。据陈一文所知,还有其他人也向中国地震局提出过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预测。但是,这些严肃科学的预报一再泥牛入海无回音,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与中国地震预测研究所的所长们从来没有就预报访问过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从来没有深入了解过他们地震预测的工作。因此,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们现在称也从来没有收到任何预报,完全是胡说八道的谎言。
从上述争论中可以看出,地震能否预报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证明,按照现有的科技水平,进行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是完全可以的,但进行短期和临震预测是很困难的,通常所说的世界难题即在于此。换个角度讲,正因为地震预测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不能局限于常规的监测方法,要摒弃“非主流”的成见,鼓励科技专家应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震情,高度重视不同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地震带出现的一切异常现象,使地震短期预测和临震预测技术趋于成熟。
如何改进地震预报工作,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鼓励科学研究。5月19日由科技部牵头组织40余位专家学者召开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机理及后续灾情科学分析”会议,其中一些曾成功预测出唐山地震、海城地震的离退老专家的出席,向我们传达着中国将推进积极预测的微妙信息。地震学在当代仍然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完全西化的地震预测技术的成功率明显偏低。对于地震的准确率,从1960年到2007年我国地震成功预报的准确率为16%,其中7级以上地震准确率为13%,呈现地震级别越高,成功率越低的情况。中国应该而且必须有具有自己特色的预测方法。比如使用次声波、地应力、地电脉冲、大地微动等预测地震,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国内地震专家汪成民使用一套地震预测系统,即将各种因素考虑进去,进行综合整体分析,可能将地震的成功预报率从31%提高到60%以上。事实上一些非地震系统的人员使用整体思维(就是不使用一个学科预测,使用多个学科同时整体预测)预测地震的水平是有效的。此外,另一位地震专家耿庆国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上述专家对于本次的汶川地震研究也有重大贡献。我们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比如龙小霞等人基于可公度方法对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的四个研究生作出“2008年左右川滇地区要发生大于6。7级强烈地震”的结论,都是很有见地的。
二、开展群测群防。1975年曾被美国记者称为“科学的奇迹”的海城地震预报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群测群防起了极大的作用。由于收集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现象,到地震专家面前汇总,才使得辽宁省地震办公室和国家地震局敢于作出临震预报。日本等国的地震专家在总结了我国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经验后得出:中国的成功是由于能够及时地收集大量地震前兆的异常情况,并且及时归纳、分析、总结的结果。当前,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启用“群测群防”工作。中国地震局专家罗灼礼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根据40多年的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一次大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范围是很大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光靠专业队伍是不够的,群众能够及时发现,对于判断震情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群防地震应该成为地震危险区的绝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事实上,本次地震征兆很明显。比如南宁地震局的蛇出现了急躁不安,不进食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