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真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写道:“婴孩的天真,在他肢体的无能,不在他心灵的无邪。记得我观察过一个小孩,他的一副嫉妒的神气:还没有会说,就面如土色,冷酷地注视他的共同吃奶的兄弟。这是件很普遍的事。为改善这种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写道:“婴孩的天真,在他肢体的无能,不在他心灵的无邪。记得我观察过一个小孩,他的一副嫉妒的神气:还没有会说,就面如土色,冷酷地注视他的共同吃奶的兄弟。这是件很普遍的事。为改善这种心理,我不知道:做母亲的或做奶妈的可有什么办法。当母亲的琼浆,清泉般涌出来的时候,一个小孩竟不许他的兄弟来分享这惟一的生命之粮;我们怎样能说他天真?这种劣根性,人家不加重视,并不为了它没有关系,却为了它将来跟着年龄,自然会淘汰的。我想这是独一的理由:因为,当这种心理,表演在成人的身上时,人家就要冲出怒气。”人家说,无知者无罪,然而,无知者往往会做出邪恶的举动。无论是善意的出于,还是无意的出于,引导出有罪的行为,是可以宽恕的,还是不能赎罪的?
如果可以宽恕,那么他如何赎罪?为自己错误的行为,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如果不能赎罪,那么他如何改过?还是说如果无法被原谅,就会一直持续地伤害他人。
那么这种宽恕和赎罪,是为了补偿他过去的错,还是为了防止他将来可能会继续犯的错?是为了安慰被他伤害过的人,还是为了保护还不曾被他伤害的人?
是否,这种“恶之人”,反而,是最强大的?错了,可以被原谅。只要被原谅了,就可以全部重头来过?清清白白。或者,不是清清白白,但是,这种罪的经历,给他带来实质性的伤害了么?没有。
那么,对别人造成的实质性的伤害,能因为“恶之人”的被宽恕,而将那过去所受之伤害,消弭么?不能。
那么,到底,宽恕的行为,于谁最有益呢?莫须有之将来的某个可能被伤害的人?可是,未然之事,怎可言之为“受益”?抑或是“主”,因为,那是他的“德”,使得迷惑之人,得以回头?
我不知道,也不会知道。
四五岁的孩童,三五成群,欺负别人的时候,他们是无知的。他们是无邪的么?我一直都没有想明白过,为什么如此天真的孩童们,会有这种行为呢?他们可以安然看着伤害别人,和别人被伤害,然后嬉笑着,从同伙和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所谓的乐趣?他们童真的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到底是怎么理解“欺负”这一行为,和这一行为造成的别人的“鼻青脸肿”或者“伤痕累累”的后果的呢?
孩童的天真,是否还在于——他们自身对于自身所犯的“恶”,没有知觉,没有罪恶感,因此,便不能称其为“罪”呢?
同样,那些受其“荼毒”,身心俱受到创伤的孩童们,他们就仅仅被视为,遭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那种历练呢?况且那种所谓的历练,可能只不过是,镜花水月。
没有过错的人们,因着,犯过错的人们犯下的‘恶’,而遭受折磨,而不会因此增加功德。有过错之人,也不因这“恶”,而受到责罚。
如果,所有事都可以用“赏罚分明”来衡量,那么,世界就简单了。
而世界必是复杂的。
而其实,孩童的行为也是简单的。怎么想,就怎么做了。伤害,因此产生。
而成人的世界,如奥古斯丁所说,“自然淘汰”的“劣根性”,消失了显而易见的伤害之后,产生了另外一种叫做“阴谋诡计”的伤害。这是复杂了的世界的伤害。
是否,有人,就会有伤害;有人,就会有不平等;有人,就会有“恶行者”,和“受恶者”?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女艳星孙亚莉为何自杀身亡
下一篇:长话短说我国各省省名的由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