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当为否

“知其不可”当为否

承流杂文2025-10-17 19:17:24
“不仕无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是春秋时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丘在《荷荻丈人》中所阐明的观点,表达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抱负。作为今人,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呢?春秋时代,正是诸侯割
“不仕无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是春秋时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丘在《荷荻丈人》中所阐明的观点,表达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抱负。作为今人,我们该怎样看待这种观点呢?
春秋时代,正是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逐步形成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封建社会必将代替奴隶社会。作为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主张仁政,反对征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四方游说,发表演讲,却得不到各诸侯的支持。他没有气馁,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季氏伐颛臾事件中,孔子竭力阻止征战,仍以失败告终。然而他的失败又是必然的结果:当时颛臾是鲁国的附庸,是国中之国,这对国家统一是不利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季氏伐颛臾有它的必然性,孔子的态度方法是不可取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反对征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又是正确的,他的积极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有矛盾面,所以,我们分析问题,看待事情要坚持两点论,矛盾论,解决问题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从全面的角度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是逆时代潮流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人们要获得更大的幸福、自由就必须从奴隶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必须生活在统一、安定的国度里。而要走向封建社会,诸侯交战,互相吞并,最后完成统一是必由之路。所以,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在当时的社会中行不通的。
历史的潮流奔涌了二千年,终于迎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今天。“知其不可”当为否?
在国家法律制度,人们道德行为规范允许以外的行为,“知其不可”,不可为。社会上,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私利,偷扒抢劫,将自己的懒惰建立在别人的勤劳之上,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一些人,身为父母官,却贪污受贿,滥用公款,肥了自己损了公家……他们以身拭法,走向与人民为敌的一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舆论的审判,人民的唾弃。
另一方面,在国家法律制度,人们道德行为规范允许以内的行为,“知其不可”应为之。学习、工作中会有拦路虎,会遇到一时难以攻克的障碍,有时,我们心里也许会说“我不行,这件事一定成功不了。”这时,就该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了,只有拿出足够的自信,超人的胆略、毅力,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才能做成曾经“知其不可”的事情。有时候,人是可以做成许多超出自己预料水平的事情。“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善于从逆境、困境中做出超人的成绩,就能“梅花香自苦寒来。”
“知其不可”当为否?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为,“知其不可”当为之;不可为,“知其不可”不为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