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共第二次合作内情
卢沟桥的烽火和黄浦江畔的枪声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捐弃前嫌,携手抗战共赴国难已成为全国人民对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共同要求。国共两党也频繁交换意见,共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7月
卢沟桥的烽火和黄浦江畔的枪声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捐弃前嫌,携手抗战共赴国难已成为全国人民对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共同要求。国共两党也频繁交换意见,共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二上庐山向蒋介石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宣言》明确表示:中共愿意为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一切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活动,停止没收土地取消中共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辖。这些看似中共做出巨大让步,实际上我认为这仍然也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中国共产党当时明确意识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凭借中共的力量如果与当时的日本政府对抗,不出一个月就会被消灭殆尽,因为当时中共加上民兵,加上所有能控制的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实力之比是1:90,所以中共为求自保被迫与和自己打了十年仗的国民党合作。但是这次谈判中共仍然要求承认边区政府、红军改编后仍然不受蒋介石指挥等一系列条件使谈判破裂。
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那句激动人心鼓舞士气铿锵有力的话语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此时蒋介石认为抗战的战场仅仅在华北,国民政府是有实力挡住日军的。
上海战事爆发后,由于战场范围扩大,国民党兵力集中,难以打这种四面开花的战争,为了减少自己的牺牲,使一切军力调集起来积极抗日,国民党政府8月18日邀请各有关方面齐聚南京,共商抗战大计,经过国民政府和共产党方面双方互相让步,最终在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司令,9月6日,为巩固统一战线,国民党方面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林伯渠任主席,毛泽东由于态度冷淡,没有得到任何职务。10月2日成立新四军,至此中共投入抗战的总兵力达到5.6万人,是国民政府投入兵力的三十分之一,从一系列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抗战诚意,尤其是共产党贡献出了全部家底,也能够看出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妥协退让。
同期,为防止得不到国际援助的尴尬局面出现,国民政府并未对日宣战而是发表《抗暴自卫声明》,表达了中国政府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国共合作的实现也使得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职教社等力量投入抗日,蒋介石也不计前嫌接纳了背叛国民党、后来投靠共产党的李济深,和另立军队的陈明枢。
从整个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来看,国共两党能够在关键时刻捐弃前嫌,共产党虽然力量卑微,但是对于统一战线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因为共产党在边区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国民党能够接纳一切力量抗日,也显示出了以大局为重态度,然而,战争的整个战略部署和指导思想对于战争的胜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问题上国共两党又会怎样做,请看下篇文章《国共对策》。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