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有感

“圣诞节”有感

遗艹杂文2026-03-10 03:38:04
刚进12月份没几天,我的不满10岁的女儿就开始隔三差五地问我:“妈妈,还有几天过‘圣诞节’啊?你给我买什么礼物啊?”那神情好象我小时候盼着“过年”。这几天,更是不住地叨咕着,“圣诞节”妈妈一定要陪我过
刚进12月份没几天,我的不满10岁的女儿就开始隔三差五地问我:“妈妈,还有几天过‘圣诞节’啊?你给我买什么礼物啊?”那神情好象我小时候盼着“过年”。这几天,更是不住地叨咕着,“圣诞节”妈妈一定要陪我过啊!一定要如何如何玩啊!……女儿小小年纪,已经虽然不到“全盘西化”也已经达到“半盘西化”了!吃的最爱的是“西餐”,动不动就喊着馋汉堡了,几时元的东西一眨眼就风卷残云全进肚!仿佛在津津有味地“吃钱”呢!看的是一色的“日本动漫”,居然说“日本话最好听!”天啊,学过英语的我至今还是认为日本话最难听。她怎么说“好听”呢?还好,可能因为年纪小吧,她还没在服装上“哈日”、“哈韩”,但她绝对懂得服装服饰的“流行情报”,知道什么是“韩版”,什么是“日式”,还打算着长大去日本“溜达”一圈。哈!她以为长大去哪里都是可以随便“溜达”的呢!
一代人,正在被潜移默化地“西化”着。不得不产生忧患!也许是“杞人忧天”吧。但愿!
又到“圣诞节”了,想起去年的日记《“圣诞节”有感》,拿出来晒晒。
昨晚是“平安夜”,与朋友们聚餐,由于没事先预定,结果几乎家家饭店都爆满!街上很热闹,行人成群结队,欢天喜地,店铺张灯结彩的。家家歌厅门前都车水马龙的,那架势那热烈的甚于“过年”。前几天碰一女友,约她,却说:“这几天不行了,‘圣诞节’的日程都排满了!”原来人家早被“预定”了!回家上网,空间里满是网友们“圣诞快乐”的祝福声。
回想多年前,“圣诞节”晚上,我们在上晚自习。学生们都猴急猴急的,仿佛心都飞了!那晚的课是最难上的。我们这些当老师的还议论着:“倒是小孩子,什么节都想过!”如今,“圣诞节”作为一个节日,已经彻底地征服了保守的中国老百姓了!一向含蓄的中国老百姓像羞答答地接受“情人节”一样,接受了“圣诞节”。只不过,这一回不是羞答答的,而是大大方方的。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必然的。在一个信息时代,打一个喷嚏可能大洋彼岸都听得见——如果你愿意。地球越来越像一个“村”了。也是一件好事。我们中国不再封闭了,我们开眼了,我们的胸怀随着视野的扩大而开阔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哲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矛盾的两面性的。仅仅追求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
所以,我在这里想提醒人们的是,在接受别人的好的东西的同时,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个社会要有主流文化,正如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一样。“圣诞节“再好,再热闹,也是人家的节日,我们不过是在效仿而已。效仿的不好,说不定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呢。
有人可能笑我是一个“老古董”,思想观念落伍了!其实恰恰相反,几乎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时尚、前卫,无论是思想还是着装。我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仿佛自己是一个雷达天线似的,对于新思想新文化几乎什么都能接受。连我的十岁的女儿都说和我交流没有“代沟”。但我的骨子里却是有自己的思想的,是很难被改变的。对于一些新东西,我能接受甚至能欣赏,但让我改变自己说服自己去做,恐怕比登天还难!因为我有自己的为人做事原则,我有自己一辈子都不想改变的东西,那是浸入骨髓的东西。比如,在全民战“麻坛”、涌股市的大潮中,我却只一本书一杯茶,心无旁骛保持自己的多年爱好不改变;在别人一窝蜂涌入舞厅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风华正茂的我却不踏入舞池半步,至今也不会几个舞步;在老师争当家教挣外快的今天,我坚持自己绝不沦为“家教”,在文学名著被摆上地摊的时候,我还痴迷着自己的“文学梦”……与清高无关。与故意张扬个性无关。只是觉得,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波逐流。在流行大潮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大脑。在接受别人的甚至欣赏别人的基础上,保持自己骨子里的东西不变,保持自己的本色,坚守自己心中的明月。这样,才不至于失去自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应该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有自己民族的主流文化,任外族文化如何入侵,自己的主流的东西不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才能以本民族鲜明的个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比如像章子怡那样的影星在国际大型电影节露面时穿旗袍最漂亮,因为你是中国人,你的相貌形体特征是典型的中国“坯子”,只适合中国的旗袍。如果把坦胸露背的洋礼服披上,再怎么漂亮也敌不过那些浑身线条曲线分明性感的洋女人,因为那洋装是为她们设计的,只适合她们的形体。我甚至一直想,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外事活动的时候,最好穿我们的国服——“中山装”。当年毛主席、周总理不都是穿着“中山装”出席隆重场合吗?谁敢说那不是一种风度一种潇洒呢?更包含着一种自信!就跟当年的大学者辜鸿铭似的,当别人都剪掉辫子表示新潮时,惟独他,这个学贯中西的从小就长在洋环境中的大学者,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会见外国学者!我觉得他不是故意搞笑故意与社会唱反调,而是在坚守一种文化,在刻意追求一种东西,一种已经浸入骨髓的一辈子不想改变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自信!正像当年的吉红昌将军胸带“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挺胸走在外国街头一样。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好”就完全丢了自己的,那样只能最后失去自己迷失自己。“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我们早就心知肚明。
写这些,是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社会主流文化正一点点被侵蚀,几乎有丧失殆尽的危险。街头充斥着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外国商品,到处是“哈韩”、“哈日”族;甚至一些电视主持人也嗲声嗲气让人不知是香港人还是台湾人,白领流行日常用语半洋半土,让人想起“假洋鬼子”,人们学英语的疯狂劲头远远超过学汉语,甚至学生作文半英文半网文只三分之一是汉语还有几个错别字,过洋节日穿洋衣用洋化妆品,学着洋人涌入股市谈论着成功就是有钱……我们古老的中国突然一夜间“洋”起来了!连最具民族特色的“春节”也变成了去麦当劳肯德鸡吃一顿洋饭!这个社会的文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点变态了,就像看那些人妖表演看那些变性美女一样,让人心里不舒服。
我不是反对西洋文化,西洋文化与他们的工业一样,有许多是很先进的,是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的。但我们绝不该媚外!我们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