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不变革“驻京办”难以说再见

管理体制不变革“驻京办”难以说再见

喜笑杂文2025-10-17 19:18:21
2010年6月20日是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政府驻京办撤离京城的最后期限。按照规定,全国至少146家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和436家县级政府驻京办必须撤销。不过,这只适用于登记注册的驻京办,
2010年6月20日是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县级政府驻京办撤离京城的最后期限。按照规定,全国至少146家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驻京办和436家县级政府驻京办必须撤销。不过,这只适用于登记注册的驻京办,对于一些压根儿就没登记,甚至连正当办公场所都没有的“黑驻京办”,有关部门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京华时报》6月21日)
当前,大家对驻京办颇有微词,更多的是一种误解。新中国驻京办存在60年(“文革”中大部分被撤销),最近几年才被社会广泛关注。其间,一本名叫《驻京办主任》的小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驻京办并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那么神奇,担任过多年地市级驻京办主任的黄某总结驻京办的3个职能是一联两接三协助,即联系当地在京名人,接待领导接访群众,协助招商引资、提供信息、服务在京务工人员。“驻京办是体制的产物、时代的产物。驻京办存在一些问题,但不是驻京办自身造成的。”
应当说,撤销驻京办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能有效规范“跑部钱进”,减少中央财政资金在分配上人为造成的不公;二是可以有效减少腐败现象的屡屡发生;三是能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建立高效精干的政府工作机构。现在国务院办公厅明令撤销各级职级部门及县级以下的驻京办,虽然切中时弊,深受人民拥护,但如果现行的一些管理体制不变革,驻京办就难以说再见。
首先,现行财政体制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当前,虽然撤了驻京办,但是“跑部钱进”的樊篱依然扎得很紧。一方面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中央财多事少,地方事多而财少,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经费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公共服务等领域服务不到位就只能寄希望于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来解决;另一方面国家在资源分配上,缺乏应有的规范与透明。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央转移支付从2000年800亿元到2009年增加到21300亿元。面对越来越多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各地能拿到多少资源,往往跟其自身基础与发展态势关联不大,而更多地取决于当地的“公关”水平与能力。因此,撤销驻京办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想彻底根除“跑步钱进”这种现象,一是要进行深层次财税变革,对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具体用途、监督形式、处罚规则等明确;二是重新划分与调配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给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来有效保障事权,使二者相匹配。
其次,现行的信访机制具有刚性的强迫力。近几年来,由于信访渠道越来越畅通,大量群众纷纷到京信访。为了维护首都的安全稳定,中央国家机关将各地到京信访人数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维稳工作的硬指标。在一票否决制度的指挥棒下,地方各级政府为减少到京信访人数,通过截访堵访、用钱劝访、花钱销访等途径施尽其能。在此境地下,驻京办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在京截访、接访、劝返、销访的主力军。据某县驻京办主任介绍,他们85%左右精力都用在信访劝返上,每年花在接访及信访销号的开支高达近200万元。由此可知,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驻京办充当地方政府联系中央部委的桥梁与服务当地来京领导的职能越来越弱化,其主要职能已转变为接访到京上访群众,进行信访维稳工作。不难得知,如果不改变以信访量论英雄的信访考评机制,不废除地方政府对信访人包接、包吃、包住的三包政策,驻京办不但难以撤销,相反会“名亡实存”!
再之,现行公务开支不规范具有强烈的诱惑力。驻京办人员不多级别高,机构不大资金多,一些省级地方政府驻京办甚至明确为副省级级别,驻京办不仅预算有专项财政资金,还能通过项目争取、信访维稳创收大量资金。由于当前政府的公务开支不透明、不规范、不严格,对驻京办的财务监管更难以到位,驻京办就成为了公务资金使用的天然温床,地方领导办事的可爱金库,驻京办工作人员难舍的香馍馍。
驻京办现行职能是国家体制改革进程中不合理机制的一种产物,驻京办本身并没错,错就错在其职能的异化!国家管理体制不改革,驻京办就难以说再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