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雀春深锁了谁?
曹操晚年在漳水之上建造铜雀台,准备“铜雀春深锁二乔”,他真有这样的雅兴在此“以娱晚年”吗?晚年的曹操过得相当郁闷,赤壁之战前一统天下的豪情早已荡然无存,三分天下已是事实,而隐藏在曹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已
曹操晚年在漳水之上建造铜雀台,准备“铜雀春深锁二乔”,他真有这样的雅兴在此“以娱晚年”吗?晚年的曹操过得相当郁闷,赤壁之战前一统天下的豪情早已荡然无存,三分天下已是事实,而隐藏在曹魏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已凸现出来。他感到焦头烂额,只好把自己关在铜雀台里苦苦思索。在这座浩大的铜雀台中,曹操屏退了所有的人,手提钢斧独自面壁。外面的人以为铜雀台一定美女如云,其实除了曹操的卫队外,一个人也没有。他究竟在思索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组成”的?
曹操利用汉末的社会大动乱起兵,以“匡扶汉室”为号召,团结了整个地主阶级。他由三股力量组成,要求改变处境的庶族地主是支持他的中坚力量,同时他对士族地主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士族地主要想天下稳定,不得不依靠他。曹操“匡扶汉室”,东汉的官僚集团也支持他。三股力量,官僚集团支持“曹丞相”,勉强能够接受“曹魏王”,但坚决反对“曹皇帝”。士族地主可以支持“曹皇帝”,但必须以满足该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为条件。庶族地主当然支持“曹皇帝”。三股力量矛盾重重,曹操要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他一直在犹豫。有人劝进,他便说,如天命归我,愿做周文王。于是,矛盾转移到了他的儿子们身上。
曹操有很多儿子,最有才能的当然是曹植。曹植不但是个诗人,也是个颇具实践经验的政治军事人才。他早年跟随曹操出征,积累了很多军事经验,我们看他中年所做的《求自试表》,很有战略眼光。平心而论,他是最适合接替曹操的。问题在于,他没有植根于一股力量,而想把三股力量都收入囊中,结果失去了所有力量的信任。曹丕就不同,他是个贵公子,没什么实际的才能,可他坚决站在士族地主一边,赢得了士族的全力支持。曹彰是个武夫,以庶族地主和农民为主体的军队应该是支持他的。
这一切,曹操看得非常清楚。他当然不能永远是“曹丞相”,首先,他杀了杨修。为什么杀杨修?很简单,杨修是东汉官僚集团的代表,他们不同意“曹皇帝”,杨修当然很有才能,曹操这么多年一直把他放在身边,既用他,也防着他。直倒死前三个月才毫无理由地处死杨修,绝了一个后患,又给了这些官僚们一个警告。
剩下的事怎么办呢?他有些力不从心。曹植是没指望了。曹丕呢?曹操不放心。如果曹丕无限制的投向士族地主,曹家就会有灭顶之灾。所以他一直在考验他,虽然立他为世子,官副丞相,但把他放在邺城。曹操对他终于失望了。等他想重新树立曹彰的时候,岁月不饶人,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怎么办?还没等曹操想出办法来,他就要死了!
我们来看曹操的最后一刻。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幸洛阳,病重,死前要见的唯一一个人,就是急速从长安叫来的曹彰,而不是曹丕。父子两人说了什么,无人知道,历史只记载曹彰在父亲死后就急着要魏王印信。可以推想,曹操已看到曹丕将给曹氏家族带来的灾难,他是要曹彰抢先下手,夺取领导权,依靠军队和庶族地主,继续自己的政策,巩固庶族地主的地位,借以保全曹氏家族。可惜,以陈群,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地主早有防备,曹彰是个军事家,对政治是外行。曹操死后,曹丕挟持了他们共同的母亲,由老娘出面把领导权交到了曹丕手中,稳定了局势。后来又干脆秘密干掉了曹彰。
一切皆如曹操所料,曹丕上台后马上建立了曹魏王朝,他完全倒向了士族地主,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庶族地主被压制下去了。曹丕把他的兄弟看成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不久就把他们几乎都清洗掉了。他死的早,没有看到曹氏家族的衰弱和灭亡。可他的江山,传了两代就“政归司马氏”了。
铜雀春深锁了谁?只有曹操自己,他洞悉一切,所以他最孤独!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