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怎样炮制千古奇冤
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大军出祁山,奔袭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响应,北伐形势一片大好。2月中旬,马谡与张郃在街亭展开决战,蜀军溃败,诸葛亮狼狈而归。事后,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即
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大军出祁山,奔袭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响应,北伐形势一片大好。2月中旬,马谡与张郃在街亭展开决战,蜀军溃败,诸葛亮狼狈而归。事后,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即小说家津津乐道的“挥泪斩马谡”。第一次北伐以丧师杀将而告结束。令人不解的是,同为败军之将的诸葛亮与马谡两人,在当时的遭际,在后世史家的定评,在千秋万世百姓们的心理定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一为千古罕见的道德楷模,至高无上的智慧化身,一为出尽洋相的跳梁小丑,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历史是如此势利,如此不公不正,如此不遗余力地作践小人物,垫高大人物,实在让自诩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辈不寒而栗!
本人仰而思,俯而默,中不昧良心,翻烂了一部三国志,穷搜了后世史家各种煌煌之论,现代人对此事的研究当然更不肯放过。穷数年之功,似乎找到了答案,一转念间又全部推翻。又经数年冥思苦想,如佛祖在菩提树下打坐,似达摩在洞中面壁,忽一日,心中豁然开解:原来马谡是千古第一冤大头,挥泪斩马谡是千古第一奇冤,而冤案的制造者,正是千古圣贤诸葛亮。诸葛亮靠锻炼冤狱,丑化矮化马谡而成就自己的圣贤形象,靠抹黑他人而打造自己的不败金身,其手段之巧、之奇、之匪夷所思,真不枉了三国演义里“三绝”之一——“智绝”的名头。
一
某不敢信口雌黄,用史为证。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三国志·张郃传》)
(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马谡传》)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三国志吠跗酱罚?
仔细检索跟街亭相关的几段文字,马谡最大的罪名是“违亮节度”,具体表现是:“举动失宜”“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既然马谡的罪名是“违亮节度”,那我们就要问,诸葛亮的所谓“节度”到底是什么?明了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弄明白此时的战场形势和双方的军力部署。
得益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以及赵云箕谷疑军欺骗计策得逞,当时蜀军已经取得阶段性作战的胜利,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诸葛亮派魏延等率领主力昼夜攻坚,围攻月余不能攻克,此时形势发生变化。魏国已经判明蜀军战略意图和进攻方向,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派名将张郃统领5万精锐扑向陇山要隘街亭,兵锋直指诸葛亮大营。此时蜀军总兵力十余万人,却一分为三:诸葛亮居中,率3万人居西县;魏延等率4万多人继续攻围陇右未下郡县;派马谡率2.5万人前往街亭阻击张郃。战场整体兵力蜀军占优,街亭局部战场,魏军2:1处于绝对优势。
不过,当时诸葛亮并不清楚街亭张郃具体兵力,也不清楚魏军何时到达。据此推测,诸葛亮事先的指示应该是:当路下寨,占据街亭城池,死守陇山要地,待分兵掠地的魏延、吴懿等完全占领陇右各城,然后由诸葛亮自己统帅全部兵力与张郃展开决战。马谡的任务是死守,尽可能久地拖住张郃,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这个作战计划实现的关键是,必须有坚固的城池可以依托。实际的情况却是街亭城小,而且残破不堪,以前从未经历战守,毫无防御工事可言。蜀军野战能力比不上魏军,何况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即使诸葛亮亲临,也完不成守卫街亭的任务。
如果时间充裕,防守一方可以修筑城池对抗强敌。问题是,修筑一座有军事意义的城墙工事,需要多少时间?马谡有这个时间吗?诸葛亮考虑到了时间因素吗?张郃会留给他这个时间吗?
如果有坚城可以据守,马谡用得着“舍水上山”,在山上野营吗?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修城,还用得着“举动失宜”,“依阻南山吗”?难道马谡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显然,事实一定是,马谡在万般无奈之下才做出“依阻南山”的抉择的。
街亭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完全超出了诸葛亮事前的估计。魏军行动神速,到达街亭的时间并不比蜀军晚多少,马谡在仓促之下应战,无城可据,无险可守,失败已成定局。唯一明智的选择是迅速占领最近的高地,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利,固守待援。马谡的选择并没有错,并没有“举动失宜”。假设诸葛亮本人亲临,面对此境,能比马谡做得更好么?
如果马谡完全不违“节度”,依照诸葛亮战前指示当路下寨,占据街亭抵抗,结局肯定是被魏军包饺子,几个时辰内全军覆没,马谡或者当俘虏,或者当烈士。马谡“依阻南山”,虽被魏军断了汲道,但至少能坚持一天一夜(从人体缺水的生理极限推知),如果诸葛亮的援军能及时赶到,战争的结局也许会相反。诸葛亮并没有小说中那样神奇,那样算无遗策,并没派来援兵,所以奇迹并没有出现。退一步说,马谡虽然失败了,但由于他在面临全军覆灭的情况下做了正确的的抉择,魏军的军事胜利打了折扣,即把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蜀军只是溃败,并没有被歼灭,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至此,我们已是心中雪亮:诸葛亮强加给马谡的罪名统统不能成立。马谡完全是冤死的,彻头彻尾是个冤大头。
二
史载马谡之死,“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一条记载让人深感困惑。马谡如果真是兵败的罪魁祸首,将士们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将其明正典刑还便宜了他,现在却“为之垂涕”,并且有十万之众,无论如何,这不像是对一个罪不容赦的死刑犯应有的态度。这里头传递出一种信息,即三军将士,那些和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