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靳开来到许三多:走下神坛的军人形象
我是1976年入伍,2005年转业离开部队的,从军时间恰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时间相一致。而这一时期正是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从极“左”向“常态”“蜕变”的时期。综观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堪称历程碑式作品
我是1976年入伍,2005年转业离开部队的,从军时间恰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时间相一致。而这一时期正是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从极“左”向“常态”“蜕变”的时期。综观这一时期的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堪称历程碑式作品的只有四部,即《高山下的花环》、《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和《士兵突击》。正是这四部作品,一步一步使军人形象从神坛走到了人间,使军人由神变成了人。年龄稍大的同志都会记得,“文革”期间文学作品中的军人形象不仅具有一般工农兵形象必须具备的“高大全”基本要求,而且比他们更加“高大纯洁”。作品中的工人、农民,除主要英雄人物外,还是“允许”犯错误的,如《龙江颂》中的大队长,《杜鹃山》中的雷刚。但文学作品中的军人,则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却是绝对不允许犯任何错误的。军人形象塑造中的这种倾向,在“文革”前的文学作品中就已经萌芽,只不过到了“文革”,极“左”思潮的推波助澜,使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以,我一入伍,班长就对我讲过这样一个现在叫做“段子”的笑话:部队拉练到农村,一女兵在墙旮旯解手,被一小孩发现,立即询问母亲:“妈妈,解放军怎么也撒尿啊?”
正是因为“文革”期间乃至“文革”前的军人形象如此的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了常人的吃喝拉撒,所以,当80年代初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推出时,就似一股清泉,为人们长期干涸的心灵带来了无尽的滋润。这部作品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时,我正在连队任指导员,看了第一章便欲罢不能。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连长梁三喜,作者赋予他的凡俗之气已经大大超越了“文革”中所有的英雄人物。然而在我看来,此作品在人物塑上的最大突破,并不是梁三喜,而是副连长靳开来。多少年没有再看《高山下的花环》了,但靳开来的几个细节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他粗鄙地骂那些在作战室拿着尺子量地图的机关干部,不了解战场的实际;他无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了战斗的胜利去偷越南农民的甘蔗,以至最终牺牲;他的行为在战后并没有得到领导和组织的认可,虽死也无缘功奖。然而,正是这些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使得靳开来成为人们认可与接纳的军人形象,也使得文学创作中的军人形象完成了第一个回归:由神到人的回归。而小说中靳开来牺牲后没有被记功的描写,恰恰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这种“缺点英雄”所持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状况的真实写照。
在《高山下的花环》之后的20多年间,虽然也有不少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如《突出重围》、《DA师》等等,这些作品在反映军事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斩获,但在军人形象的塑造上却没有任何突破。一直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据小说《父亲进城》改编),才使我们看到了又一个鲜活的军人形象——石光荣。石光荣形象的突破在于他是一个“老革命”,而“老革命”在我们心目中本来应该是无比神圣的。可石光荣却浑身上下充满了毛病:粗鲁、固执、不讲卫生、不尊重科学、不与时俱进;他的行为甚至带着某些东北人说的“胡子”的色彩,最典型的便是他“抢”老婆“逼婚”的那一幕。正是这一个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活生生的细节,彻底颠覆了我们心目中“老革命”的传统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作为凡人的“老革命”们的另一面。也使我们不得不对过去的偏狭进行深刻的反思: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管他加入的是革命阵营还是反革命阵营,也不管他担当着多么高级的职务,他首先是一个凡人,而凡人与神不同的便是他有七情六欲,他需要吃喝拉撒。
历史进步了,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了,文学作品人物塑造的创新速度也加快了。就在人们还没有从石光荣的“激情岁月”中走出来的时候,《亮剑》中的李云龙和《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如果说,《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性格的展现主要放在了和平时期——从作者为小说所取的《父亲进城》的名字便可看出作者的着墨点——那么,《亮剑》中李云龙性格的塑造则全部放在了残酷战争的背景之下。因此,这部作品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全面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亮剑》中,正义而神圣的战争,不再是我军的团结一致和敌人的勾心斗角,不再是我方的攻无不克和敌方的溃不成军;我军也不再是“铁板一块”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它将人性的复杂与本能、战事的复杂与残酷交织在一起,全方位地展现给了观众。看了《亮剑》,我们对战争、军队、军人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升华,一扫过去战争片带给我们的“理想主义”色彩,使我们真正了解和理解了军事斗争本来的“血与火”的真面目。《亮剑》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李去龙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原形,作品中若明若暗的描写,使我们对于我军高层指挥员在战争年代的真实生态有了一个更接近实际的了解。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按下不表。
许多人结识《士兵突击》,是从许三多的“傻”开始的,我亦如此。那天在网上瞎逛,突然看到一篇论述许三多“傻”的文章。我是带过兵的人,对于这样一个有“特点”的士兵自然有着灵敏的嗅觉。我循着文章提供的线索找到了电视剧简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又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整部电视剧。我对此剧总的评价是:剧作者赋予许三多的生活、训练环境并不够真实与典型,但许三多这个当代军人形象却塑造的十分成功。许三多形象的成功在于他的“傻”,许三多的可爱可信也在于他的“傻”。带过兵的人都知道,在部队这样的“傻”兵是很多的。举个例子,我当团政委的时候,团里有一位小车司机,上级安排他去某饭店接一位领导,而那位领导因事早已离开了饭店。但这一情况却没有人及时通知他,于是,这位司机在饭店外面等了整整一夜,到第二天单位用车时才发现他还没有回到营房。其实,军人职业就是“傻子”的职业,没有“傻子”精神,你在军营之中连一天也呆不下去。我们常说,军人就意味着牺牲,而不图任何回报的牺牲正好是雷锋所说的“傻子”精神的内在本质。与那位司机和千千万万的士兵一样,许三多“傻”的背后是忠诚,即对于国防事业的忠诚。就许三多来说,不“傻”就成就不了他后来的事业之梦,就整个军人群体来说,不“傻”就没有国防事业的发展与强大。所以,当许三多以“傻得不透气”的特征出现于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