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隐》想开去

由《中隐》想开去

劝释杂文2026-01-30 23:53:15
闲翻白居易诗集,见《中隐》一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读罢,玩味良久。想起另一个终身都在“似出,”“似
闲翻白居易诗集,见《中隐》一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读罢,玩味良久。想起另一个终身都在“似出,”“似入”,“亦忙,”“亦闲”中度过的诗人苏轼。
宋朝,一个被禅悦之风吹拂的年代,苏轼以年少即得志的姿态入仕。全力施展自己的“当世”之志。“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然而,我们的诗人,在政治上,却完全没有了在文学上的睿智。居然批评神宗“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他主张变法重在用人,要有循序渐进,不该是骤变,对于王安石上台后的举措更是大有意见,导致自己夹在新旧两党中间,最终被踢出庙堂。苏轼是以一个文人的面目问政的。他所希望看到的,政治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其实只是个理想。
苏轼的一生,饱尝仕途的挫折和痛苦。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生出“归隐”“遁出”的念头。但有意思的是,苏轼的一生并没有“归隐”也没有皈依佛门。而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却能看出他的变化。
在《南华寺》里,诗人说: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遣”对“入世”产生深深的后悔。而后在被贬的岁月里,诗人放开了怀抱,转而通过参禅,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尤其是在诗人被贬岭南之后,更着意执着于生的过程。他看出了人生的无常,在政治洪流中,人力的孤单。不思过去,不想未来,面对现实超然而乐。我觉得,这个时候的苏轼,实际上是达到了他自己渴望的一种精神状态。“花曾识面香应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这是生之乐,缘之福。他告诉自己,人生要把握当下,珍惜,体味遇到的每一件事,那自然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了。他也会豪气地问:“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他的洒脱,也是我喜欢他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苏轼的小故事,苏轼常常和佛印一起谈禅,有一天,住在江东的苏轼去看望住在江西的佛印,结果没见到,等了半天,忽然灵动,写下一偈:“圣主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放在佛印书案便返家。佛印回来后,看到苏轼的偈,微笑,他知道苏轼虽然表面在赞美佛的威严,但实际上是在自得,提笔在上面批道:“放屁,放屁”,令人给苏轼送去。苏轼看后狂怒,立刻来找佛印理论,佛印笑道: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过江来了?
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不禁失笑,苏轼是典型的“有意参禅”“无心证佛”,但他通过对佛对禅的领悟,让自己内心达到平和,把现实里的矛盾,用文字艺术化地化解。
我想,如果他真的参透了,真的遁入了空门,我们就看不到那些经典之作了。在文字上,他是个智者,我们也因此原谅了他在政治上的单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