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叔本华擦鞋
鄙人驽钝,可不失勤奋,未曾得法,却常去寻找真谛,然终无结果。我看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始终是一知半解的;我试图深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终究未入其门。唯有对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我还似懂非懂,有点感触。实
鄙人驽钝,可不失勤奋,未曾得法,却常去寻找真谛,然终无结果。我看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始终是一知半解的;我试图深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终究未入其门。唯有对叔本华的钟摆理论,我还似懂非懂,有点感触。实非我聪慧,只因叔本华已经为自己的理论做了很透彻的解释,故我方可说上两句,至于具体的解读实非我这等小人可以说道。不过我却仍想以小人之心对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进行一丝不足为道的补充。既然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当你需要为生存而劳作时,你是痛苦的;当你的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你会感到无聊。”那好,我们就把人生想象成钟摆一样,是摆来摆去的。那么无论是达到痛苦的极端还是无聊的极端,那么下一步应该不可能是马上达到无聊的极点或者痛苦的极点,它一定而且必定有一个可以过度的中间阶段。至于这个中间阶段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个中间阶段应该是矛盾,换句话说:矛盾的一面是痛苦,而另一面是无聊。
首先从钟摆的角度去理解,钟摆向下运动,必然会受到向上的阻力;反之,钟摆向上运动,必然受到向下的阻力。无论是向下受阻,还是向上受阻,钟摆必须经过一个矛盾的过程才能到达另一端。
接着回归到钟摆理论来说,为什么矛盾的一面是痛苦,一面却是无聊。
首先,从痛苦的角度去看待矛盾。叔本华已经说了:“人在追求欲望的时候是痛苦的。”这就是说:当人在追求欲望的时候,他的道路注定不会是平坦的。如果是一帆风顺的路,那就不是去追求欲望,而是欲望不断得到满足。那么这就不是痛苦的阶段,而是无聊的阶段了,这个欲望也就不是欲望了。人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必定会遇到挫折,而遇到挫折就会面临选择。选择就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一样,不知道该往哪儿走。无论是左右为难,还是进退两难,终究这都是矛盾,所以痛苦必定会有矛盾。再从矛盾的角度去理解痛苦。就像哈姆莱特经历的一样:“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人站在十字路口做不好选择时,这个过程又必定是痛苦的。做不了选择的决定,就是在欲望还没有实现的时候,又何曾不是痛苦呢?为什么无聊之后会是矛盾?叔本华认为:“愿望的实现,很快产生饱和,目标形同虚设,占有一物便意味着一物失去魅力。”愿望的满足,幸福旋即就会消失,无聊也就自此出现。可是人的欲望却是永远的,当无聊之日久矣,人往往会形成惰性,感到麻木。这时候人不是没有新的欲望,而是不乐意去追求新的欲望,这就在麻木的无聊间与去追求欲望的痛苦间形成了矛盾。
而矛盾的同时也往往会产生无聊。叔本华说了:“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当人的欲望始终得不到满足时,这种追求的矛盾将会达到顶峰,人会放弃追求的痛苦而转向懈怠的无聊。不是因为满足欲望而无聊,而是因为欲望达不到而痛苦,矛盾极致之后因麻木而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生之所以注定要痛苦,首先是因为他无法逃避死亡。人生的最大恐惧就来自于对于死亡的忧虑。他说,人生就好比吹肥皂泡,尽管明知一定要破灭,却还是要尽可能吹下去,吹大些,叔本华还把生命本身比作是布满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生有如怒海行舟,虽然他总是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漩涡,但最终等着他却是再也无法避开的“船沉”,即“死亡”。人生如斯,岂不痛苦?”矛盾何曾不是一样?它的本质也是痛苦。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婆婆和媳妇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争来争去的,儿子应该站在哪一边?
首先,我要说明这是一个让人痛苦的矛盾问题。从关系来说,儿子向哪一边都是不对的。向媳妇,自然担当的是不孝之名;向母亲,那媳妇也不是一般人啊,有谁愿意轻易让自己的媳妇儿受伤害呢?接着,再从生活的角度去出发,生活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本身就是没有对错的。比方说:吃完饭是先擦桌子还是先洗碗。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没有对错可分。如果生活总要是分个明明白白,对对错错的,那还有得过么?既然生活不是公堂。这就无法去判断老妈和媳妇谁对谁错,那儿子又如何能从中做出决定?再接着,我要进行更深一步的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注意上述问题里的“经常”二字,婆媳问题成了一个经常性的问题了,那么上述问题就已经不是三两句话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换句话说: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往往就意味着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至少不是很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儿子能使婆媳都能让步的话,那就不可能上升到“经常”这个层面了。
那么儿子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其实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向着一方。前面已经说过,向谁都是不对的。如果他非要向着一方,他必定会引起一方的不满甚至指责;第二条路,逃避。更准确的应该说是不得不逃避,无奈之举。首先,问题是解决的,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审判日可以推迟,却永远不可能取消”。接着,逃避就是偏袒一方,母亲年岁已大,妻子正值气壮之时,很显然对母亲不利,这必有一种“余不杀伯,伯仁人却因我而死”的意味。这种逃避就像我前面所说:“当人的欲望始终得不到满足时,这种追求的矛盾将会达到顶峰,人就会放弃追求的痛苦而转向懈怠的无聊。而是因为欲望达不到而痛苦,矛盾极致之后因麻木而无聊。”这种逃避就是我说的由矛盾转向了无聊。我们再回到叔本华所说:“欲望总是满足一个又引起十个,永无终止,这样欲望就永远得不到满足,也是痛苦。”这就是矛盾的本质,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把矛盾引成了痛苦。
这就是我对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进行的补充。区区小人之论,纯属无稽之谈,诡辩之言。如有半分道理,我觉得这就像是叔本华行远走路,鞋必有污损之时,我碰巧为他擦鞋而已。而且我只是街角擦鞋的孩童,没准越擦越脏,也没准把干净的地方给擦脏了,叔本华离开之后,我旋即继续遗留在街角,不足为道,仅以自娱为乐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请对最亲密的人保持尊重和耐心
下一篇:爱之无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