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归来兮

归来,归来兮

松床散文2025-10-18 00:29:52
我对有民族特点的东西是喜爱的。那天籁般的《吉祥三宝》,我是直听到己能哼熟为止;阿宝那独特韵味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至今我百听不厌;王洛宾的西域民歌曲调,每每总能触动我内心的共鸣;在当过教师的父母熏陶
我对有民族特点的东西是喜爱的。那天籁般的《吉祥三宝》,我是直听到己能哼熟为止;阿宝那独特韵味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至今我百听不厌;王洛宾的西域民歌曲调,每每总能触动我内心的共鸣;在当过教师的父母熏陶下,至今我仍记得不少外国经典民歌,却不会唱几首流行歌曲。
我一直以书生自诩,却对己的专业无大兴趣,虽有人说此等口才尚可,估计是吾辈看书杂的缘故,但如五柳先生云不求甚解也,大多是人文社会艺术类,西方现代中国八十年代及武侠书我辈看不进也看不懂,近年来,尤喜宋词明清代小品,其实明清代绘画戏曲饮食盆景家具等都很显雅致灵动之气,随便说来都会教你爱不释手:张岱的《陶庵梦忆》,田艺蘅的《煮茶小品》,张潮的《幽梦影》,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记》……
在一次游黔城后,却有了些感受。同去的一同事系书协理事,游玩中遇到他一熟人,黔城人氏也是书协会员,年已六十多的他热情邀我们到他家一坐,家是一黔城常见的(别处已保留不多)旧窨子屋,屋外青石板铺路,因门口栽有葡萄,树下摆有花草盆景,甚是幽雅安静,他与我同姓,退休前系洪江某中学的领导,孩子都已学有所成在外工作(老伴随儿去带孙子),因此屋是祖业,更留恋他生于斯养于斯的古城,每日以笔墨为伴,和诗书相约,其书法字里行间透出俊幽雅逸。在聊谈中得知,其父系前清举子就奉天盐铁官职,清光绪年二十六年,时八国联军入侵,他父辞职用全部俸禄,购得溥仪之弟溥洁卖出的一幅画,并回到黔城隐居。画乃南宋大画家夏圭之山水长卷《万里长江图》。但却在1949年被匪徒抢劫于“三.二五”浩劫,为了他先父的遗愿,几十年来,他在苦苦追寻……
清晨,步行在沿河大堤路上,我回望着那伫立江边的香炉岩,送客亭,芙蓉楼,舞水与沅水笼着轻烟,霞光破晓时有些亮色在云间变幻,似有灵魂在游移,迷离恍若梦幻。这般奇异的霞光怎样才能永存?忽然江面波光粼粼,远山由黛转青,横亘的远山清晰出现在霞光的天际,火红的太阳已喷薄而出,古城顿显雄姿。我倏然顿悟,那失去的《万里长江图》不在此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不由的哼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在黔城必然要提起芙蓉楼,大家都会记起有“诗家天子”、“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那首送客诗《芙蓉楼送辛渐》,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成为千古佳句。王昌龄常在芙蓉楼宴宾吟诗,芙蓉楼也因王昌龄而名闻遐迩。
黔城芙蓉楼位于怀化黔城古镇舞水岸边,旧址已废,后经多次重修(或修茸),现整个园林占地9。1万多平方米,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楼背廓临江,楼外江岸有钟岩,鼓岩,香炉岩等陪衬,岩石起梅花纹,俗称梅花石,奇异玲珑。芙蓉楼大门有泥塑“王少伯送客图”,展现了王昌龄送辛渐时的情景,更令人惊奇的是,门楼向河岸边的倾斜度超过比萨斜塔。大门右侧就是芙蓉楼主楼,上有对联云“天地大离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绝色,百年人事尽如花”,让人感叹万分;园林内芙蓉池记载传着王昌龄与芙蓉仙子的传说,芙蓉池边半月亭内有熊希龄、王首道等名流的题词画作;玉壶亭内珍藏人称“三绝碑”的“玉壶碑”;耸翠楼珍藏《二龙戏球》、《双狮争球》等雕刻珍品;耸翠楼侧后碑廊镶刊着米芾、王庭坚、颜真卿等书法名家写的碑文80余块,这些都是天下无双,价值连城的珍品;穿过碑廓侧门有一座雄伟的陈列厅,内有人称《芙蓉仙境》的“三绝树根雕”。芙蓉楼河岸风景秀丽,树木成荫,奇石繁多,每个岩石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让人回味悠长。江畔“送客亭”旁古木参天,野花夹径,有小道下舞水江边停船码头。对岸林柚飘香,风景秀丽,远处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在观完芙蓉楼出门时,见墙上有一照片似像己一学生,问果然是,如今是该馆领导,读书时就爱好书画,有此雅好的现代青年是不多了,问及原出身书香之家,有人说老师来了要喊她来,我说下次吧,我想能安心于此者,本身就值得褒扬,愿她呵护芙蓉楼如出水芙蓉,为浮躁的社会留一点脱俗的净土。
黔城镇现为洪江市治所地。自汉以来,各朝均在此设立县治,汉立镡城,唐天宝初更为黔江、龙标。宋熙宁七年复置黔江。宋元丰三年始置黔阳。自汉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黔城古城文化积淀厚重,多姿多彩,如讲凤凰是小家碧玉,那么可以说黔城当属大家闺秀。
古建筑文化:主要指至今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胜迹”--芙蓉楼;明清古街--南正街;古龙标山钟楼--钟鼓楼;城西红砂石拱门--中正门;高桥古塔--赤宝塔等。这些古建筑群,历时数载,得以保存下来,或雄伟壮丽、气势不凡,或飞檐卷垛,朱栏白墙;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堪称中国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古碑刻文化:黔城古碑刻众多,历代遗留下来的古碑刻数以千计,惜废弃不少。今芙蓉楼内建有碑廊厅,刊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岳飞、赵孟頫、陈梅仙等历代碑刻一百多块,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蔚为壮观。
古庙宇文化:黔城古庙宇众多,尤为明清为盛。仅清同治年就建有庙宇数十座,历经数朝于今尚存有万寿宫、先龙坛、文庙等。
古名人文化: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今洪江市黔城镇),王昌龄在这里为七年“以政以宽”、“爱民如子”,被龙标百姓称为“仙尉”,至今,当地流传下来关于他的大量传说故事。同时,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贵的诗篇和诗论。芙蓉楼碑坊刻留有他当年的酬唱诗。后人为纪念他,建有芙蓉楼,芙蓉楼成为国内较完整的纪念王昌龄胜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文化:黔城春秋战国古墓群、西汉古墓葬密集。先后在这里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类陶器及铜剑、侗矛、铜镜、铜铃、琉璃珠、滑石壁等数百件,陶器组合有罐、豆、鼎、敦、壶等1000多件,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沅水流域的渊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古书院文化:宝山书院和龙标书院构成了书院文化的主流。乾隆十二年丁卯(1724年)范德灏建排楼额曰:“龙标书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学)。学院当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宝山书院石碑一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