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去:农业劳动的岁月

回忆过去:农业劳动的岁月

麝衾杂文2026-01-26 15:31:57
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农业劳动。说是“农业劳动”,不说“农村劳动”,因为有时在学校农场劳动,不在农村。其实,我生长在农村,虽不是“农民”,但也经常下地劳动,只是没有那些靠地生活的同龄人干活时间长、干的活累
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农业劳动。说是“农业劳动”,不说“农村劳动”,因为有时在学校农场劳动,不在农村。
其实,我生长在农村,虽不是“农民”,但也经常下地劳动,只是没有那些靠地生活的同龄人干活时间长、干的活累罢了。
儿提时代,刚解放,虽说是水乡江南农村,但也是贫穷落后的农村。那时,点灯要用油,耕地没有牛。我也在地里锄过地、拔过草、施过肥。我拔过水稻秧,在稻田里插过秧。我割过小麦、水稻。我挑过小麦、水稻。为了消灭螟虫,挖过稻根,因为螟虫的蛹在稻根里,把稻根挖出后烧掉,那时没有农药。
到中学、大学就常到农村劳动,大部分是支援夏收夏种和秋收秋播,都是突击性的。
记得有一次割稻子,弯着腰割,累极了。中间休息时,我顺势躺在稻田里,脸向上,让太阳照着自己。暖烘烘的,舒服得很,拿一神仙日子也不换。那时真想在地里好好睡一觉,不过休息时间就一刻钟,休息一过又得开始割稻子。割稻子,每人都有定量,都划定区域,完成后才能算完。所以大家都拼命干,生怕落后,让别人瞧不起,让党组织、团组织瞧不起,谁也不想当落后分子。
还有一次,也是割稻子时分。割完后,得挑到村里晒场。我那时体重不到九十斤,却挑起八十多斤的水稻,走好几里地。一个下午挑了不知多少趟,肩膀都压肿了。
大学一年级第一次劳动是在冬天,在栖霞山学校的农场。农场在山区,劳动条件异常艰苦,何况那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一次,发现没有粮食了,要到山下去买,然后用大车(南方称板车,青岛称地盘车)拉到山上。团支部书记张志德同学要求报名去运粮,这是艰苦的挑战。晚上刚下过雨,山路泥滑难走,别说还要拉一大车了。农业劳动是考核一人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要求进步的机会。为了证明自己,大家纷纷到张志德面前请战,要求下山买粮运粮。我当然也不甘落后,硬着头皮请战。张志德最后挑了几个身强力壮的去了。我心里暗暗庆幸没选我去。是不是有点“两面派”?不是,只是“双重想法”而已,这是我们那时代人的实在。
每次劳动以后,各人都被太阳晒黑了,几个月以后才能回复。我的肤色本来就深,不是“小白脸”,劳动过后就更深了。劳动期间也没有澡洗,回到学校猛涂肥皂,也洗不干净,准确说洗不白。
赤脚在水地里劳动最辛苦。夏天,有蚂蟥咬你;冬天在冰水里,刺骨的寒,还要冒被石片之类划破脚底的危险。更为危险的是怕传染上吸血虫病。吸血虫是华佗都“无奈”的小虫,那时得了这种病是很难治的,死亡率非常高。解放后我国在治吸血虫病、消灭寄生吸血虫的钉螺的方面下了很大本钱,作了大量工作,基本上消灭了血吸虫病。为此毛主席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
在农村劳动,常住在农民家中,看到他们的艰辛。但他们都很知足,都觉得生活很幸福。我们那时也是这样,劳动虽累,但觉得这就是幸福,就是光荣。在现在,我们可能会被认为是“傻冒”。
通过劳动,培养我们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知道,我们盘中餐,粒粒都辛苦,来之不易。还有,那时的劳动决定大家的政治命运,谁都不敢马虎。
劳动光荣,是那个时代对学生教育的口号,现在是否适用?我想,应该是的,只有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世界,不劳动者不得食。当然,不一定是农业劳动和其他体力劳动。但是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特别对青年学生。光能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不够的,要有亲身体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