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狗时代”和“猴时代”想到的
前不久看了一篇长篇小说,小说用文学的语言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人生、时代”说。小说以一个退了休的老干部练书法,写了三个大字“狗时代”说起。揭示了,人从参加工作以后分四个时代:“参加工作后到四十岁,叫马
前不久看了一篇长篇小说,小说用文学的语言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人生、时代”说。小说以一个退了休的老干部练书法,写了三个大字“狗时代”说起。揭示了,人从参加工作以后分四个时代:“参加工作后到四十岁,叫马时代;四十一岁到六十岁,叫牛时代;六十一岁到七十岁叫狗时代;七十岁以上叫猴时代。”
小说作者对人生这四个时代的划分,是来源于生活,具有独到理论。他说,人参加了工作以后到四十岁之前,幻想、奋进、热情、拼搏,像一匹烈马勇往直前。因而,这个阶段叫马时代;年过四十之后到退休之前,已经成了自己自岗位上的熟练者、或者叫领先者,这时少了许多遐想、多了很多稳重。因而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干工作,就像一头牛一样的默默无闻的耕耘着。因而,这个阶段叫牛时代;六十岁退休以后到七十岁前后,在家里替儿女们看家护院、带孩子,就像一条忠诚主人的狗。因而,这个阶段被称为狗时代;人到了七十岁以后,渐渐地失去了体能,行动坐卧,都要让儿女们看护和照顾。老人们像猴一样的被儿女们牵到这,牵到那。无论牵到哪,都被告知“老实的在这坐着,不要动!乖!”于是这个时代取名猴时代。
读了这“人生、时代”说,不免生出许多感慨来。
“马时代”和“牛时代”都值得称赞的。我国古代就有成语“龙马精神”,“一马当先”等。四十岁之前,人们的精神健旺、精力充沛,做事或做工作,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这种现实用“马时代”加以赞美,是值得称赞的;牛自古就被文人墨客所赞扬。就是我这不懂文墨的人,前几年因工作中有感而发,也借用过两句话,写过一首牛赞:“默默耕耘无声息、累坏骨头晒破皮。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四十一岁至六十岁正是像牛一样,忍辱负重、默默耕耘,从不为自己的奉献索取,从不为自己的付出叫苦。因而,把这个年龄段划分为牛时代恰如其分。
“狗时代”和“猴时代”两个年龄段的的划分,不但叫人赞扬,而且是小说作者的绝句。这样的揭露,无疑是好的。可是读后,却像吃鲜美的鱼,竟然有一根鱼刺扎在嗓子里一样,欲咽不行,欲咯不出,既扎又痒,叫人难受!
我泱泱大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尊老爱老、孝敬父母,是中国人民的美德。而现实,这种良好的风气却有日渐衰退之势。“狗时代”和“猴时代”就可见一斑。父母劳作一生,退休后本应该享享清福。然而,却当起了儿女们看家护院的狗。狗当完了,拿不动腿了,则被儿女们牵着,呼之欲来,挥之欲去。呜呼,这“狗时代”和“猴时代”真悲哀也!
“狗时代”是老人的自愿,“猴时代”是老人的被动。尽管被动,还有儿女“牵着”。那么这“牵着”者是好样的。毕竟他们关心父母,照顾父母。
可恨的是有不“牵”者和欺压者。前不久见报载,京东一家,哥弟、姐妹众多,却不养老人,结果老人冻饿而死。而哥弟姐妹们却为了老人留下的房产而挣,并将官司打上了法庭。这一事件曾受到舆论谴责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这就不是“猴时代”了。而且成了“弃时代”。笔者还听说过,一对年近六旬的农村父母,前些年省吃俭用,供独生儿子上某大学。儿子在学校非常的费钱。总来电话朝父母要钱。父母除了种那几亩承包的薄地,打下的粮食除了糊口,略有剩余,没有一点其他收入。可是,儿子只要一来电话,父母就出去借钱,然后按着要的数量给儿子寄去。每年都是几万元。后来来才听说,儿子连学校宿舍都不住,而是出去租房住。三年下来,十余万元的外债欠下。老两口总想儿子能出人头地,可是,没成想,三年后,儿子的大学毕业证没拿到,却带回来一个没领结婚证的女人。这个女人给儿子生了个女儿。从高等学府,又回到了农村。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于是,那个女人离开了他,女人生的孩子也被女人带走了。现在,这个父母盼望出人头地的大学生,每天躺在家里,等着年近六旬的父母挣钱供养。他每天喝着劣制白酒,喝的迷迷糊糊。父母不给钱他就打骂。逼着年过半百的父母一起出外打工、挣钱。供养这个三十多岁的不争气的儿子,还着那十余万的欠款。这样的儿子更可恨,他已经变成了欺压父母者。这真是养儿育女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
现在不是有啃老族么?现在不是有依靠老子的票子、依靠老子的房子、依靠老人的车子的儿女吗?父母帮助儿女是对的,也可以说是甘心情愿。但是做儿女的要体贴老人,照顾好老人。为老人晚年生活创造一点幸福,更是应该的。
中国有句俗语,叫作“年轻的不要笑话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
“狗时代”和“猴时代”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索。不要再让老人们去当“狗”!不要再让老人们去当“猴”!为他们创造一点幸福!你们终究也会老的!希望这“狗”和“猴”在你们身上不要再重演。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铁人精神到科学发展
下一篇: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