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质量
从什么时候开始,“质量”成为教育研究、探讨、追求的热点,“质量”一词以高频率出现在各种教育文件、报告中。据统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质量”一词共出现48处,而我县的教育行政工作会议
从什么时候开始,“质量”成为教育研究、探讨、追求的热点,“质量”一词以高频率出现在各种教育文件、报告中。据统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质量”一词共出现48处,而我县的教育行政工作会议上局长的讲话中“质量”也频频出现,一时间“质量”成了教育关注的热点,更成了教育教学追求的重点。2011年1月,教育行政干部工作会议上,局长把“回归原点,育人为本,突出重点,提高质量”作为今年教育的主题;2011年9月,县局组织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教育质量分析会,会上就中考成绩和六年级抽测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对排名落后的学校点了名;随后各地的教育教研活动都冠之以“提升质量”的主题,而局长在“海州论坛”上也公然发表了《理直气壮抓质量》的博文。一时间,“质量”也成了悬在各位校长、老师头上的“利剑”,成了学校办学的头等大事。“质量”一直就是学校的生命线,而今年,尤其是本学期,全县各校都在如何提升质量上煞费苦心,各施技巧。于是,悄悄地,“五严”渐渐被淡忘了,“以人为本”只成标签了,早晨上学提早了,晚上放学推迟了,中午整班集体练习了,晚上作业一天天多了……于是,局长信箱里,关于作业、拖课、作息时间的抱怨越来越多了,教育到底怎么会如此变本加厉?为什么在素质教育喊了二十年,新课程实施了十年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却如此不堪重负了?教育的政策、法规,上级的规定、要求,还有没有一点导向作用?我们的教育到底要追求怎样的质量?我觉得国家教育部、省教委、县教育局等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教育规范、要求,改革的目标从来没有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我们的国家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把教育作为富国强民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江苏省教委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以及“五严”规定,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要求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我县教育主管部门也一再强调要“转变教育质量增长方式”,要“构建高效课堂模式”,要追求“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的教育,可是为什么当“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学校,具体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时,“质量”就成了考分、成绩、升学率、上线率等的潜台词呢?为了考试成绩的提升,为了攀登初考、中考、高考这“三座大山”,我们的学生被教育所奴役,被学习所压迫,被作业所残害,学生每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天黑黑时进学校,天黑黑时回家,初中生(不寄宿)在校时间达12小时,可怕的是晚上回到家还要做3个小时(甚至不止)的作业,学生除了上课、写作业、考试,他们还能做什么?他们不能看电视,不能玩电脑,不能看电视,不能充分地体育锻炼;他们没有时间去交往、去劳动、去娱乐,无法去体验生活;他们没有闲暇去游山玩水、拥抱自然,甚至终日被关在教室里都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享受不到温暖的阳光……据了解,很多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都患有脑神经衰弱、腰肌劳损、肩椎炎、胃病、便秘,甚至十七八岁就有了很明显的眼袋、黑眼圈,不少学生患了心理疾病,近视更是不足为奇,某些地方,中学生近视率高达80%以上了!可怜的孩子,可悲的花季少年!他们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父母的疼爱照顾,他们也不缺书本、教材、教辅资料,更不缺作业、习题,他们最缺是睡眠,是属于自己的时空。在很多中学生的心中,“幸福就是睡到自然醒”,“幸福就是跟家人一起慢慢地吃饭聊天”,“幸福就是能和朋友一起聊天、打球”……我在想,中考、高考的成绩、排名、均分、高分层就这么重要吗?这些就是我们不惜代价、苦苦追求的“教育质量”吗?如果我们所要追求的“质量”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是以消耗学生睡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生活交往的时间为代价,是以消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消磨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代价,是以扼杀学生自由快乐的心,是以扼杀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向往,对自然的呵护为代价,这样的质量不要又何妨?要了又有什么意义?
我凭着一个教育人的良知,呼唤着真正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全面发展、关注生命成长的教育质量!
关注全体学生,突出的是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即要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欢声笑语的权利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似乎,一直以来,我们把不允许分快慢班,不允许搞特殊化,把所有的学生,面对同样的教材,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评价标准当做“以人为本”,当做“教育公平”,事实上,真正的“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内心需求;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所有人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而是不同起点,不同个性差异,不同智商、情商差异的孩子都获得成功。我们总是看到,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每天课堂上面对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案、同样的问题,每天完成同样的作业、同样的习题,很多学校还把一个年级作业统一作为硬性规定,这样基础好的、接受快的、成绩优的学生同样要去重复抄写早已会背、会默的字词、课文,同样要做在他们看来简单死了的习题,同样把时间耗在应付这枯燥无味、简单机械的作业上,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开始反感和厌学;而一部分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每天匍匐在作业堆上,为他们难以解答的习题绞尽脑汁,常常苦不堪言,夜不能寐,最痛苦的是尽管终日哼哧哼哧在读啊背啊,写啊算啊,还要常常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被老师批评,被家长训斥,被同学耻笑。曾经有一位专家做讲座时说:“当今中国最苦的人是谁?是学生;最最苦的人是谁?是学习差的学生。”教育的“一刀切”,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吗?不!个性迥异、起点不一、基础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需要不同的考核标准,他们都需要得到肯定,都需要获得进步,都需要享受成功。所以,我觉得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类考核,让不同起点的人到达属于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全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教育公平。
关注全面发展,当然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不只是把目光盯在考分上。这“全面”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
版权声明:本文由复古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狗时代”和“猴时代”想到的
下一篇:变形金刚的其他组成部份
相关文章
